2007年全国高考多套语文试题呈现多元化格局。就作文题而言,可以说花样繁多,五彩缤纷。回顾这些作文题,对其进行分类,总结其要义,指出其优缺点,评价其得失,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作文题的未来发展趋势,意义重大。首先,对这类作文题进行粗略的分类。
生活的话题。
这类作文题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他们对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体验和思考,在2007年占大多数。主题有关于爱情(如全国卷第二题觉得丛飞帮助别人)、灵感(如沪题“我们一定要跨过这道坎”、辽宁题“我能”)、感恩(如安徽题“提着篮子去看春天的妈妈”)、人生思辨(如四川题“一步一生”)、审美趣味(如湖南题“诗意地活着”)、写议论文或记叙文。
中文话题类。
这种作文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比如湖北题目是基于对母语的感受、学生和作文的运用;江西的题目是《中国人,我心中的一股清泉》《中国人,说我爱你不容易》。北京的题目,是基于对两句唐诗“雨湿衣无形,闲花无声”感情的理解,引申到对社会生活的感受。2007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30周年。所以重庆题目以“糖醋高考”为题来写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图片和构图。
这类作文题包括漫画和真人图片。要求仔细看图,看清楚其中的寓意和玄机,再动笔。比如全国卷一,一个孩子踩在西瓜皮上“摔倒了”,社会、学校、家庭都来关切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要求表达对此事的感受;全国卷二作文给出奥运火炬上的祥云图案,要求富有想象力的写作;湖北征文,给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会徽,要求结合会徽含义,为大会会场准备一幅30字以内的对联。
命题作文课。
这种作文意义明显,要求严格按题写作。比如福建题“季”;上海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天津题“有一句话经常被人说起”;辽宁题目《我可以》;四川卷《一步与人生》;安徽话题《春天看妈妈》;湖南话题《诗意地生活》;江西话题抒发对国学的感悟。
组合题。
这类作文题以大带和小带的形式出现。大作文遵循套路,不再赘述;小作文一般几十字,分值4~6分,如全国卷二《奥数与祥云》;北京题写了一个熟悉的文化景点;广东题选取2008年奥运会四个项目的标志图形之一,联想写一段话。湖北被命名为“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会址拟对联”,同时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写一首抒情诗。福建题根据例题模仿句子;江西题目以“进考场”开始,写一段话。
奥运话题。
如全国卷二、广东题、湖北题等。,都是分数不高的小作文。
以上18作文题分为五类,很多都是“身兼二职”,属于一类又一类。这些问题很难归类,是人为的而不是严格有序的。
二,论述的特点
总的来说,2007年高考作文题的多样性是有统一性的,既抓住了语文工具性的主线,又强调了语文人文性的取向,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下面对这五类作文题的特点进行总结和提炼,找出一些具有相同规律性的东西。
强大的人性。
这是18作文题的总体倾向,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倡导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考察考生的人文精神成为新世纪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积极方向。自从2001的“诚信”话题开了先河之后,这样的话题或者命题就不断出现。这种积极的方向表明,高中作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技能的狭窄领域,而要扩展到打好精神基础、提高人格品位,即生活与作文的统一。虽然这个“启示”已经很明显了,但很多高中语文老师却置若罔闻,仍然把作文当成一门技术活。这种观念和方法落后于社会发展形势,使学生误入歧途,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强势文学。
重点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诗情、悟性、气场,让那些文学素养好、文笔精湛的考生驰骋才华。比如湖南题目《诗意地生活》,与其说是考察学生的语言、文本结构、思想和创造力,不如说是考察学生的文学情怀和诗意气质;江苏的《想起了天》,安徽的《春天里提着篮子看妈妈》,山东的《时光不会风化回忆》也与此类似,都有很强的抒情意味,要求在字里行间吸收美好的感情。加强文学性的趋势始于上世纪末以来的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这一改革的形势今天仍然强劲,尽管有许多批评,但势头是不可阻挡的。你可以继续批判,但是你要把考生引向这个方向。强烈的隐喻。
明确地、隐喻性地宣告这个东西,从而产生无限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载体是具体的,本体是抽象的。如果车辆是一个,那么本体就是十万个。其实,这道问答题考察的是学生的心智和语言表达能力,来解读和解释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比如江苏的题目《关于天空的思考》,命题初衷不是让考生思考天空中有什么,而是把世界的“天空”和灵魂的“天空”联系起来;北京对古诗词“看不见雨湿衣,听不见闲静”的解读,需要你充分发挥你的联想,写出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味道,人的心态。福建的题目“季节”可以写成隐喻或本体,既可以写出自然的季节,也可以写出生命的“季节”。这些情况是不同的。福建题,江苏题可以用来写喻体和本体,北京题不能只写喻体本身,也就是不能作为诗歌的鉴赏文章来写。一篇隐喻性的作文需要很好的理解,不经过训练很难掌握这样的作文。
成人倾向。
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高中生的生活实际,在不熟悉的领域或情境中划定作文范围,不恰当地抬高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期望。比如浙江的题目“行走在消失中”,江苏的题目“想天”,都太空灵了。除了少数文学训练较好,语言能力尚可的学生,大部分考生难以驾驭,只能说一些不着边际的“漂亮”话;湖南的题目《诗意地生活》,似乎是受了“诗意地生活”这句名言的启发,但也与学生相去甚远。学生从小过着单调紧张的“家校”生活,多少有些诗意。虽然试卷上特别强调了“土地”二字,还挺沾沾自喜的,但没想到学生只会假装“诗意地生活”,做空洞的歌词。事实上,这些题目对于作家和诗人来说都很难临场发挥,或许他们中的一些人会精疲力尽而无法交卷。估计是大学老师主导了这种高考作文命题,以为高考只是为了选拔顶尖人才,而缺乏众生的关怀。按理说,作文题不仅要“好看”、“新颖”,还要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说高考要面向所有考生,降低难度系数。
很难防止倒伏。
高考作文题一直警惕夹在题目中间,被别人套住。但为了给广大考生一个广阔的展示空间,很难防止题目作文和材料作文被套牢,这是题目作文和材料作文天然的软肋。2007年作文题目潜伏着星座的可能性,如山东题目“时间不会腐蚀记忆”,让人想起中小学作文中的“一件难忘的事”和“一个难忘的人”,只是换了个题目;再比如江苏的题目《关于天空的思考》,也可以借用一个人、一件事的难忘素材,就以“天空”开头,以它结尾或者中间穿插。再比如宁夏和海南的话题。我想讲一个法国化学博士贝内迪克发明有裂纹但不易碎的汽车玻璃的故事。其实隐含了一种“机遇与创造”的思想,这是作文和口语训练的共同话题,所以训练出来的学生占了便宜,题目很老,很像几十年前的作文题目。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考生应该在考前把自己过去的作文拿出来,可能会有些用处;也可以在脑海中多准备几个题目的材料和思路,满足考场需要。
宽容倾向。
毕竟时代进步了,作文题在思想观点上给了考生一定的思想自由,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苛刻。具体表现就是一些严肃的话题,可以正面也可以负面的说,没有对错的观点。比如在“中文,心中一股清泉”和“中文,说爱你不容易”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前者用中文表达虔诚是安全的,后者用中文表达失望也不过分。考生可以表达对语文教材和语文学习的失望?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再看北京题,有“雨湿衣无形,闲花无声”五种解读。这五种解释含义不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说明提出者积极倡导开放思想、自由见解的潮流。这也符合“鼓励学生自由地、个性化地、创造性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约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的建议(见“实施建议”中的“表达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