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心理有发展的过程、规律和特点。在每个发展阶段,他们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他们有不同的问题要解决,不同的需求要满足。他们的心理和成年人更不一样。如果家长忽视孩子的特点,对孩子强加要求,或者用对其他年龄段的要求来对待孩子,没有为孩子提供解决这个年龄段主要问题的条件,孩子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产生不信任、内疚、自卑等等,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当外部要求与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相差太远时,这样的要求不仅不能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还会使其发展出现偏差。
每个孩子还是一个具体的人。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每个孩子也有自己的个人特征,表现上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性格特点比较敏感,采取适合孩子特点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孩子的心理是可以正常发展的。另一方面,如果父母遵循统一的模式,采取不适合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或者按照自己的好恶来对待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出现不和谐甚至冲突,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孩子的特点使他们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对于这些孩子,父母应该更加小心,防止他们出现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她不一定总是以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父母最好能及时发现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各种方法帮助解决。尤其不能忽视平时不起眼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包括那些被认为是“好学生”、“好孩子”的孩子。这些孩子看起来很正常,没有心理问题,但实际上他们身上有潜在的不健康因素。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性格特点,或者是因为没有什么突出的事件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所以他们的问题没有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往往放松了对他们的关心和教育。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发展起来,达到了严重的程度。很多例子说明了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