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俗变迁:鸦片战争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会礼仪和礼俗,包括称谓和见面仪式,仍然主导着社会。人与人见面,要鞠躬,手拉手,跑着拜,互相请安。鞠躬是一种问候对方的手势,但在封建时代它成为一种尊重和服从的礼仪,以反映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跪拜主要是对长辈,最隆重的是三跪九叩,一般被同辈用作鞠躬和交接的方式。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大人”、“爷爷”、“老婆”、“老太太”等一套称谓。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西方平等观念的影响,首先在新知识分子中,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方式,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等称呼代替以前的称呼。民国1912年建国后,明确规定祭祀孔子时,“除跑之礼,改三鞠躬,祭服为便服。”(注:《祭拜》,【上海】《申报》1965438+2002年3月5日。)很快就明确废除了社交活动中磕头、拜、拜、交等旧礼仪,改为鞠躬、鞠躬。同年8月17,中华民国政府颁布《礼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礼仪的法律地位(注:东方杂志第9卷第4期1965438+2002年9月。)。鞠躬鞠躬,用“先生”“君”的称呼,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向目标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的风俗习惯,已经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礼”、“文明礼”,反映了社会风俗习惯的进步趋势。此外,交际舞、生日聚会、同事宴请在城市的流行,都反映了现代交往习俗的新变化。
2.消费习俗的变化: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新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化。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上流社会享受洋货成为时尚,但起初仅限于通商口岸、官僚富裕家庭等少数地区。到19年底,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多个,洋货在各行各业都有消费。即使在云南偏远交通地区的商店里,也可以看到许多外国商品,包括各种清真、哔叽、羽毛纱、法兰绒等。而且它的价格“贵得不出奇”(注:高尧主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料》,[京]中华书局,1962,第1106-1107页)。)很多“农亦争洋布”,中产阶级家庭甚至认为出门纺丝并不奢侈,“多数青年如霜”(注:宋延斋:《溥阴乡贤录》,转引自闫长红:《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版,第82页。)。此外,赛马、赛艇、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小吃、西式饮品、业余戏剧俱乐部、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都影响着中国人消费模式的变化,使中国人的消费结构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外,以上海为例,情色消费和游乐消费也成为商人和富人消费模式中的重要内容。
3.服饰习俗的变迁:中国的服饰习俗源远流长,每个时代都有丰富多彩的服饰。清代中国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女性则穿旗袍。民间谚语说“孔雀翎,马蹄袖”。服装具有等级森严、崇尚服饰的特点,与现代人的平等要求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不相协调。为此,中国一些人开始接受西式服装。19的50年代,香港广州都有人模仿洋人的打扮,更多的华商穿礼服。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提倡“易服”。20世纪初,穿西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胡任教的梧州中学1903,允许学生在大年初一“穿洋服颂孔孟”(注:《胡自传》,《近代史资料》第2期,1981)。),可见学生中穿洋装的不在少数。当时穿洋装的留学生比较多。清朝以后,出现了“洋装热”。在大同,人们“换了洋服洋帽,数目不详”(注:“潘请用国货”,【上海】申报1965438+2002年3月4日。),在一个偏僻的小镇,“文武礼服,冠以毡,皮,短期使用,完全欧式”(注:中华民国慈利县志,卷17,风俗。)。此外,洋气的衬衫、毛衣、毛衣、裤子、纱袜、胶鞋、皮鞋也逐渐普及。总之,中国服装中的西方因素在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是近代中西服饰结合最典型的标志。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衣和打扮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如纹身、化妆、发型、饰品、缠足等。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来到中国,首先看到的是长辫子的男人和裹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可笑、最奇怪的人;他们剃光的头发、梳成辫子的头发、斜视的眼睛、奇怪的衣服和被毁容的女性脚,长期以来一直为制作滑稽事物的漫画家提供题材。(注:哈利:《太平天国革命传》,王维舟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版,第51页。)。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长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中国清朝人的基本装束。但是,19的80后,这种服装的中国人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来华传教士中有一部分人最早主张天足。改革派带头反对缠足,提倡缠足。1883年,康有为在广东南海县成立缠足社,1896年,在广州成立缠足社,1897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成立缠足社,很快就传遍了东南沿海地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还颁布了禁止缠足的诏书。1901年,慈禧太后颁布圣旨,禁止缠足。1912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内务部劝说各省禁止缠足。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来看,不缠足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辫发在清代是男性形象的象征,但却是满族习俗同化汉族的结果。在外国人面前,它成了中国人的国家象征,而这个国家象征,在近代文明世界里,成了与短发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的“落后”和“不文明”的象征。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公开要求清政府为光绪皇帝“剪去头发,改衣为元折”,广大开明人士也发出了剪辫子的声音。清政府甚至在1911允许官民自由理发。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纷纷被剪掉。当时甚至有很多理发店代替了很多“理发师”。连袁世凯都剪掉了辫子。民国的建立带来了短发的流行。
4.饮食习俗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到了清代,逐渐形成了川菜、粤菜、鲁菜等地方菜系和小吃。鸦片战争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没有明显的改变。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透,一些西方饮食逐渐传入中国,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饮食开始流行于一些沿海贸易城市。1876年,葛注意到上海虹口的西餐厅有“中国人也去吃”(注:葛等:《上海游杂记》,宋南梦录,上海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版,第30页。)。到了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厅陆续开业,名气越来越大。翻看这一时期的《大公报》,经常可以看到“品胜楼”“德意楼”等“饭堂”的广告,说是专做“英法美食”“请洋厨精调西餐”(注:2008年5月25日、8月23日《大公报》)。)。北京的西式餐厅档次较高,如“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都是西式盛宴”(注:胡普安,编。:下卷《中国民族风俗志》,上海书店,1986版,第2页。),甚至还有各行各业的人进出其中。辛亥以后,吃西餐成了一些大城市的时尚。海昌太寒生在《宋彬竹枝词》中写道:“凡采求尝香,西味初尝,刀炫洁,我爱香槟。”(注:顾守全:《上海风俗古迹概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版,第465438号).总之,在“洋气”的时尚中,带有西方风味的食品逐渐受到中国人的欢迎,比如啤酒、香槟、奶茶、汽水、冰棍、冰淇淋、面包、糕点、蛋糕。它表明,西式饮食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巨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5.生活习俗的变化:中西方生活习俗差异很大,既有城市化,也有习俗的不同。皇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但它与民居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异。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南方的天井和四合院、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和土楼、北方草原的毡包,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式。通常中国的传统住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土地辽阔,建筑材料和技术落后有关。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国人开始在一些通商口岸建造西式或半西式的房屋,出现了“huá n ① hu ②仿西式”的风尚。在《中国海关史》中,邓说,“晚清的园林、亭台楼阁也有参与西式建筑的,而京城几乎处处可见。”在天津,小洋楼逐渐取代北方的四合院,成为当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在沈阳,“建筑雄伟,又熟习法欧,故楼连云,天高气丽,绵延数十里”(注:《奉天通志》卷九十七,风俗三,卧房。);在青岛,“城内房屋多为欧式建筑”(注:袁荣措:《胶澳人社志》,第72页。);汉口“寸土寸金,日薄西山,中西工厂繁盛,号角竞胜”(注:民国《峡口县志》序)。);上海除了建造大量的西式建筑外,还有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的中国民居——弄堂。受上海影响,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纷纷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修建里弄住宅。此外,随着西式建筑的引入,钢材、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使用。现代中国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6.旅游习俗的变化:旅游习俗与交通密切相关。在传统社会,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肩担(轿子)、木船、骑马、骑驴、骑骆驼。其* * *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导致社会落后。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的引入,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一下子从“乡下人”变成了“人”。汽车兴起后,“男女不近”的旧观念被打破,“男女坐在一起也不过分”。)。传统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7.节日习俗的变化: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是独特的。总的来说,现代农历新年仍然遵循自古以来形成的民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都是以传统历法为基础,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充满了传统的民间信仰。所以他们在适应现代工业社会方面的落后是非常明显的。清末有改历的呼吁。1910年,梁启超写了一篇《改阳历》的论文,主张用阳历代替阴历(注:梁启超《饮酒间集》25,[北京]中华书局1989版,第1-2页。)。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于6月5438+0912 1.2断然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便与国际历法一致。改变历法后,必然会导致20岁的假期习惯的改变。首先,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有意义的新节日和纪念日。民国初年,除了中华民国成立日(1 1月)和国庆节(10 10月10 10月)之外,还有革命烈士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等。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有国际妇女节(3月8日)。尤其是受西方习俗的影响,圣诞节和情人节在城市也很受欢迎。所有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和季节习俗增添了光彩。
8.婚丧习俗的变化:婚礼是一种标志和庆祝婚姻的民间形式。现代汉族的主要婚姻形式仍然是封建包办婚姻。受男女平等观念和西方婚俗的影响,19年五六十年代,少部分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采用西方婚礼仪式。“前天是春福结婚的日子,办了结婚典礼。”(注:上海人民出版社:《清代日记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版,第250页。)。光绪年间,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不分门第结婚的现象,西式婚礼逐渐有了影响。19年末20世纪初,文明婚姻的形式在大城市和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文明婚姻盛行于光宣之交,发端于大都市商埠,逐渐在内地传播”(注:徐克:《清钞》第五册,[京]中华书局1984版,第6544页。)。文明婚姻,除了婚礼地点不在教堂,牧师不管婚外情,很多仪式一般都是从西方仪式移植过来的。虽然有中国传统婚礼的一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基本是西化的。总之,“文明婚姻”在近代通商口岸和沿海城镇的流行,毕竟反映了中国婚俗的变迁,代表了晚清婚俗变迁的正确方向。
改革开放: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过这场伟大的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一个伟大的转折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社会向全面开放社会的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型。
在这个时代,我们周围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让我们写下对中国改革开放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1.精神文明建设
初中的政治课本上,我还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我看不到精神文明建设在哪里。是建立在政治课本和口头上的吗?父亲经常给我讲他们那个时代,尤其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精神面貌。在那个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中国基本没有贪污和抢劫,更不用说小偷了。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在马路上捡到钱,并把钱还给失主,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马路。但是,现在社会的物质方面可以说比我父母那个时代发达了。有没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强盗小偷,更多的贪官污吏?生活在广州或深圳的你们有多少人一个月内没有被抢过?
那时候,毛主席会有限度地用“雷锋”、“焦”这样的榜样来拍电影致敬,天天宣传好人好事。有像《向雷锋学习》这样的歌曲,从思想上武装了全中国人民。这些影视歌曲,小时候还是经常接触的。但是,我现在只知道讲“精神文明建设”,不知道自己在实际行动上落后多少。
2.物质文明建设
中国建国以来,物质文明不能说不富裕。走在北京上海的大街上,随处可见高楼大厦。然而,这些高楼大厦和工厂中有一部分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全国人民从这些材料中享受到了什么?但是经常听说某栋楼是新加坡人投资的,某栋楼是美国人投资建的。如果这些工厂只是赚取中国人财富的机器,会让我觉得今天的外资工厂和解放前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的工厂没什么区别。
以下引自郎咸平对中国八大危机的详细解释。“你们都知道青岛啤酒是中国的著名品牌。你还觉得青岛啤酒是中国企业吗?告诉你一个数字,青岛市国资委持股30%,但是你知道第二大股东是谁吗?来自美国的安海斯-布希公司持有27%的股份。只要他多买4%的h股,中国的青岛啤酒一夜之间就会变成外资企业。你还记得徐工的故事吗?美国的凯利基金想要收购徐工。当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者专家都在媒体上谈论过。在大家的努力下,资产流失现象被成功制止。当时当地政府是以什么理由卖给外国人的?卖给负净资产的外国人。负净资产可以卖吗?你有什么经济常识吗?一个公司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它的净资产,而是取决于它的持续经营能力。徐工的价值取决于其未来持续盈利的能力。还好还没卖出去。如果以100元卖出,按照我的理解,凯利基金或者类似的基金肯定会把徐工分拆出来卖掉,赚一万块。所以他可以从100到10000的价格赚到100多倍。所以你不明白,买下青岛啤酒的安海斯-布希公司是工业资本,徐工是金融资本。我们还没有看到这两种资本的危害性,我们仍然看好招商。你知道招商引资让这两只秃鹫横扫了中国奄奄一息的制造业吗?那你可能要问我了,郎教授,这是不是太悲观了?我们中国做不了制造业,能给外国人赚钱吗?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想法,那你是不太了解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我听起来这么像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而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家听起来更像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其实我错了。我是一个真正吃资本主义牛奶长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所以对他的了解非常透彻。我这样讲社会主义,是因为我理解它。”
有人说,中国可以向在华外资工厂学习先进技术。你忘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了吗?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也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先进的技术,导致企业难以发展。
所以,这些外资企业希望中国富强吗?他们会让中国掌握真正先进的技术吗?我想这些答案大家应该都清楚了吧!
盲目引进外资使资本输入国本币面临升值压力,可能造成宏观货币供给失控,导致通货膨胀,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导致不安全因素增加。中国政府不断引进投资,增加出口。现在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巨大,老百姓的财富恐怕都被洗劫一空了。
3.弱势群体
和舍友聊天,我们谈到了当今中国社会谁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于是我们列举了很多,包括农民,下岗工人等等。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有什么困难?
再说农民,中国的农民。我觉得数量不会少于6亿。这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之一。让我们以家乡为例。虽然这几年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但是执行力度不是很大,有些政策根本落实不了。只有少数人受益,大多数村民还在贫困线上徘徊。在一些地区开展的“圈地”运动中,许多农民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耕地,只得到一次性的几千元全额补偿。此外,每年有大量的农民流向城市,形成了另一个弱势群体,即“农民工”。但是,在城里人眼里,他们还是文化素质低,缺乏教育的农民。虽然他们在城里从事的工作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又苦又脏又危险的重活,比如建筑、搬运,这些都是城里人不想干的。虽然也有少数有一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农民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上流社会打拼,但在少数世俗的城里人眼里,他们还是农民。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大二下学期,我参加了一个学校社团组织的志愿者接力活动。当时的活动是去我们大学北边和平区的路远工会。在那里,我们了解到,这些进城的农民工大多从事超出体力劳动极限的工作,却经常被拖欠工资。他们有的被耽误了一年左右,有的基本生活都无法继续。甚至经常发生暴力事件,他们为了追求工资而跳楼。太多这样的事件已经惊动了中央和国务院,甚至有新闻报道出现总理要求给农民工发工资。但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实依然存在,依然时有发生。
那么我们要问,政府劳动监察部门做了什么?难道要等到这些农民工被迫入不敷出吗?他们平时在做什么?为什么不能深入工矿企业等用工部门了解情况,在日常工作中未雨绸缪?再者,国务院总理帮助农民工讨薪,一方面说明总理亲民,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中国制度的弊端。国家总理有必要把农民工讨薪的诉求放到工作日程上吗?还有,拖欠农民工工资是不争的事实,造成的后果有目共睹。既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为什么执行起来总是滞后,没有完全落实?
当然,本人知识有限,经验不足,无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但是我说的这些现象其实就发生在我身边。我们应该正视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真实和客观,不要一味地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让中国的改革更加健康、更加理性、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国的实际国情。
总的来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够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
2.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对外开放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决定了中国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首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和发展广泛的对外经济关系,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1)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开放经济。只有参与国际交流,我们才能分享国际专业化和合作带来的好处。(2)社会化大生产所需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很难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的全部资源。(3)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一些独特的生产要素,以目前的经济结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很难吸收所有这些要素。只有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才能使自己的资源要素得到最佳配置和利用。(4)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有利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引进技术是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和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措施。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更应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当代科学技术种类繁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国际技术交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历史上看,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能够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迅速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都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勇于和善于创新的结果。
第三,对外开放可以吸引大量外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资金严重不足。现代化要求我们对现有的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调整结构;大力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要大力发展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教育,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很多钱。因此,要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腾飞,仅仅依靠国内积累和投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弥补与外资在资本要素上的差距。
第四,对外开放可以更好地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申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不仅表现在资金、技术、设备上,还表现在管理上。我国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验,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是我们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