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培养善良、宽容、谦卑、与人为善的精神品质,给别人带来快乐。也就是说,我们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身体、语言和意义),让其他生命感到舒适和快乐。所以修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为其他众生着想,二是以实际行动改造内心。
你经历过的喜怒哀乐不是修行,而是经历。如果你在那悲喜中悟出无常、缘起、因果,那就是修行。生病本身并不是一种修行。通过生病来实现内在的脆弱和悲伤,从而产生疏离(摆脱烦恼)或推己及人,从而产生慈悲心,这是一种修行。
所以,人生本身不一定是修行,但如果你能利用自己的人生经历,顺境逆境,苦乐,来巩固自己的偏心、菩提、空见,那就是修行。就像读书不思考,只是读一本死书。
万物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牢固地存在,而是每时每刻都依赖于各种内外条件而生老病死,所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没有自性和无常。无我是指事物没有绝对的自性,但不是虚无主义。事物之所以没有我,是因为它随缘分来来去去,缘起缘灭,缘分去了。这就是因果关系。
无我是佛教最独特、最深刻的观点。想要真正的解脱,就要觉悟,培养无我。既要认识到事物的非我,也要注意因果,有意识地弱化对自己和外物的贪欲,以减轻痛苦。
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自己的差异,认识到竭尽全力构筑自我的堡垒,固守人与我的差异和界限,不仅痛苦,而且徒劳。所以能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别人,也更容易与外界形成和谐的关系。我们看到万物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事实,这就是菩提心。
我是无常的,我是众多无常的统一体,无常必灭,所以没有我。打破我执,没有绝对的我,甚至我不存在,没有别的存在,也没有什么是你的。即使没有发生,无常也一直在我们身边。无常是事物的常态。学会接受,学会放松。
慈悲心等于心中不偏不倚的爱,培养慈悲心也可以看作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会真诚善意地对待众生,学会与外界相处。冷漠往往不是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而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有打开心扉的能力。
“愿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及其因”,这就是慈悲。慈悲的训练逐渐扩大我们的宽容,并带来和平的喜悦。喜悦是对自己的感激,也是对他人的喜悦。正因为他的心足够开放,他能欣然接受一切,他所看到的往往超越了人、我、亲密、好恶,所以他自然能平等地对待众生,包容而不偏不倚,以舍无量心。培养无量心,就像欢迎每个人参加宴会,没有人会被拒之门外。
菩提心以慈、悲、乐、舍四无量心为基础,为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证悟。我们用慈善(放弃贪欲,随时放弃自己拥有的,满足自己没有的,就是最好的慈善),持戒(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目的是不伤害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忍辱(保持正念,不做判断,敞开接受),勤奋(减少执着),禅定。一切皆有可能)等六种强有力的方法来守住你的言行,帮助实现你的愿望。
佛教不会给你安全感或确定感。其实它只是想打破你对安全感的幻想。皈依三宝,说明你决心无所畏惧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再去寻求安慰、寄托和关怀,不再去试图寻找除了体验当下之外的另一条出路。藏语中“佛”字的意思是“内道”,即一个人向内看,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在寻找真理。
一切修行的基础,恰恰是正念,即贴近自己的身心,始终保持清醒的觉知。修行没有大的目标,但也不再自欺欺人,不判断,不希望,不回避(不欢迎,不拒绝)。
佛教讲因果,讲空性,没有人的生活是清闲的。一个婆娑的世界,是一个可以容忍缺点的世界,痛苦来自于执我执法,即对自己的执着,对周围事物的执着。我们不仅误解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也对自己的内心感受知之甚少。这个世界上的陌生人是“自己”,我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对待自己,无法和平相处。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我们的情绪就像天上的浮云,多变又易散。从远处看,似乎人可以在上面行走、飞翔,但走近一看,却发现根本没有地方。在我们心灵的天空中,情感的云朵汇聚成云朵,构成了我们的心境。万里无云,风平浪静。
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因为没有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内心无法填满的遗憾和不满,不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到,而是因为你还在轮回之中,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幸福的生活是从接受缺点开始的,接受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说“我不再需要什么了,我很满足了。”
相信因果,因果是真的,一切的发生都是许多因果关系的结果。自始至终,我们对自己负责。
三宝和尚的保护加持,不是为了强化自我和安全感的幻觉,而是为了我们内心的蜕变。无论我们以什么形式表达皈依三宝,如果我们的心不断向善的方向转化,空见和菩提心不断增加,那么我们就会受到保护和加持,因为没有什么比这更能使一个人的心坚韧和宽广。心越来越宽,越来越强,越来越温柔,这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的回报,也是我们自己快乐的源泉。
修行首先要自律,而自律的第一步就是要有觉悟,不要沉浸在对人和事的无用想象中。没有自律,无论是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还是和大家一起建立幸福生活,都不会有太大的作用。乐观、知足、忍辱,来源于意志力,也来源于内心的柔软和开放。情绪是外在的,不伤人。
其次,在修持佛法的时候,要有离心,也就是说,对六道中所有的享受和快乐都没有欲望,只有解脱的欲望。解脱是我人生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标。
第三,生起疏离之后,菩提心也要在疏离的基础上培养。菩提心是指将来皈依或修善法时,不仅是为了自己的解脱和快乐,也是为了一切众生皈依三宝和修持佛法。没有菩提心,我们就不会成佛。
成就佛果主要有三个条件:偏心、菩提心、无二心的智慧。偏心和菩提心是我们皈依时应该有的。如果我们能在疏离和菩提心的指引下修行,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善根,都会成为我们成佛的种子。
第四,做功课。通常包括禅修、禅定念经、咒语、佛菩萨名等等。
第五,修行只是为了放松自己,停止争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在这里安家。也有人称之为自由。
“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也不要试图超凡脱俗。”平常心就是道。
佛教强调听、思、修的结合,生起并巩固离心菩提心,试图理解空性。一边听思想,一边修持佛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佛法的教导。你要像渡船一样任人摆布而不厌倦,或者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一样被冷热交替击打而不改变心意。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像从山上流下来的瀑布,又吵又乱;一段时间后,心变得像平原上流动的河流,不再飞溅,不可阻挡;后来心如大海,远看淡定如镜。当你走到前面,依然会发现海面上起伏的波浪;最后,心如山岳,坚定,平静,不动。
1.Xi阿荣波堪布的上师对他说:“弟子啊,你应该打开窗户看看外面的空无,那是宁静而广阔的。试着放松,凝视天空,慢慢把心融入天空,安顿下来。”放松,让心与外界连接,不要刻意追求任何状态或结果,静下心来就好。
第二,这么多的烦恼和痛苦要记在心里,需要多大的心啊!然后给自己一分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的心在慢慢膨胀。它非常柔软有弹性,慢慢地,它把这个伤痕累累的自己拥抱进它的温柔里。它延伸到整个房间,外面的庭院,街道,行人,桥梁,城市,河海,山脉,天空,太阳,月亮和星星…重点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开放感。当你再次睁开眼睛时,你会感觉更好。
3.在《行论》中,吉田菩萨详细描述了自我交换的修行:把痛苦和烦恼吸进自己的内心,释放喜悦和轻松。用别人代替自己,也叫付出和接受。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通过观想随时随地为自己和其他众生修习此法。比如,当你感到压抑和疲惫时,先花一点时间集中自己的内心感受,看到自己在压力下筋疲力尽,然后深深吸气,吸进压抑和疲劳等不适,呼气时给予自己和他人放松和旺盛的能量。如果你知道对方最需要什么,或者什么最能让对方开心放松,你就可以在呼气的时候形象化的给他什么,是一杯茶还是一段音乐。
我们自以为什么都懂,却只能看到我们想看的,听到我们想听的,而不是我们能看到和听到的。我们的信仰、理想和价值观往往被用来强化自己,排斥他人。那个“我”会随时跳出来,狡猾顽强,不择手段保护自己。“这是痛苦,所以要知道。”
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只要你内心执着,就避免不了伤害别人和自己,所以你讨厌那些更无知的人,就像五十步笑百步。一个人不能仅仅因为被贴上道德或者不道德的标签就解放或者不能解放,而解放又超越了这些。
什么是真正的佛?佛是自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最高智慧(无上正)。你也是佛,无分无贪。
有的人过着居无定所的平静生活,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豪宅里逃亡。修行也是为了修心,为了超越日常生活,为了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地方随身携带。
绘画:牛莉,陕西绛县人,当代画家。牛莉先生的漫画作品朴实自然,善良谦虚,幽默讽刺,让人忍俊不禁;牛莉先生的水墨画简单、纯净、宁静、脱俗、清淡、写意、有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