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经典笑话大全 - 什么是生命教育?

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活化教育——以人为本时代的教育内涵

冯建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

简介:中国教育的“寻家”历程。

(1)从“社会”到“人”;

(2)从关注“局部”和“抽象”的人到关注“完整”和“具体”的人。

生命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教育真正的“家”。教育关注生活,这既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教育本真的体现。

为了区别于以前的“社会化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活化教育”。

一,生活化教育的本质

(一)生活及其特征

对“生活”的两种理解;

生物学观点:冯契《哲学大辞典》指出“生命是以细胞为单位的复杂系统,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大分子组成”。

葛力主编的《生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词典》指出,“生命是世界的绝对的、无限的本源。它不同于物质和意识,它是积极的、多样的、永恒的运动。人生不能靠感觉或逻辑思维去理解,只能靠直觉和经验去把握”。

有两种不同的思路:生物学关注生命的自然性,生命哲学关注生命的灵性,甚至把生命神秘化。后者视生命如神。

人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人就是人自己”,“人就是人”,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命本质。

生命的双重性:对于人类来说,生命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是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的统一。人具有动物和神的特征,但又不是动物和神,处于动物和神之间的“光谱带”。

人类生活的特点:

生命的完整性;

生命自主;

生命的超越;

生命的独特性。

(二)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国家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

我国部分地区的生命教育主要针对青少年自杀、生命意义缺失、动物保护等问题。

生命教育主要是教会人们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活化教育是从生活的角度对教育本质的新理解和新定义。

(三)生活化教育的本质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将教育定义为“教育是通过人的生命来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活动”。这种“教育”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生活化教育。

1,面向生活:以生活为教育基点

人类生活的非特定性对教育提出了要求和可能性;

人的超自然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教育。

无论是自然生命还是超自然生命,其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所以,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教育因生活而发生,启迪和滋润生活是教育的核心。任何忽视生活、背离生活、破坏生活的教育都是教育的“异化”,所以也是“反教育”。

2、在生活中:根据生活的特点

生活化教育首先要以“人”为目标,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把人当作“人”。

第一,孕育完整的人生;

第二,突出生命的灵动;

第三,激发生活的动力;

第四,张扬生命的个性。

3、对于生活:享受美好的生活,快乐的生活。

教育需要使人明白生命的意义,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为了生活”的目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生活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珍惜、尊重、欣赏生命。

二、开启人生智慧。

第三,提升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生命化教育,在起点上,直接面对人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贯穿人的一生,遵循生命的本性;由此,我们应该滋润心灵,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活质量。直面人生是前提,追随人生是保障,完善人生是目标。只有三者协调一致,教育才能实现其生命本质,这就是完整生命教育的内涵。

第二,对异化生活教育的批判

1.教育,学校对生活的遗忘

学校已经成为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工具,教育所致力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个体社会化”。

学校已经偏离了它本来的功能,也就是说学校已经“遗忘”了它的对象。“学校繁荣了,教育衰落了,学校出现了教育真空。”。

学生也“忘记”了学校,成为一群“无目的的学者”和“无心的学者”。他们可以不喜欢任何科目,只想考高分;他们可以不喜欢学习,只求从学习中获得收益;

2.教育对生命完整性的肢解

“教育成为制造业工人的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把人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越是受过教育的人,越是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越是失去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精神属性。”。

教育只是教人掌握“如何谋生”的技能,而放弃了“为什么谋生”的思考。学生们有知识、有技能、有理性,却没有爱、没有情感、没有人性,患上了“情感冷漠症”,完全成了“冷血动物”。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该永远是,年轻人离开学校时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我们的教育需要反思:情感、良心、态度、价值观。我们不能因为考不上就放弃。在今天的科技时代,我们不要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但我们更需要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3.教育抑制了生命的活力

“动”确实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按照“成人”的模式来规范这种积极、有活力、快乐、美好、富有想象力、充满活力、坦诚的童年,那么孩子就不会成为完整的孩子。事实上,只有生活在真正伟大而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中的儿童,才能很快成为真正的成年人。(日本

生命是自由的,充满活力的,这种活力来自于生命的内在需要。

“现在的教育就像是卸下一只甲虫的腿,让它好好驯服人。”(德国福禄贝尔)

4.教育阉割了生命人格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

漫画《砍冬青协会》

现代化的学校就像一个教育工厂,利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批量”生产,让每个人都成为教学机器上的“标配”。

制度化的教育,在强调科学规范的同时,忘记了每个人的存在,成为阉割人格的“罪魁祸首”。

第三,生活化教育原则

自然性原则

中国教育的“工业”隐喻和西方教育的“农业隐喻”。“教师的使命是培养,而不是改变”(捷克夸美纽斯)。

教育首先应该尊重人性。

其次,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三,要尊重孩子生命的独特性。

自主性原则

关于动物圈养和野生放生的思考。

教育不应该是一种“讲述”,而应该是一种“探索”。学生不应该是装满知识的“容器”和被动的盲从者,而应该是寻求生命精彩展示的成长者。

首先要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其次,要处理好自主和引导的关系,合理引导。

第三,针对自主与引导的关系,要妥善处理师生关系,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

(三)经验原则

人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存在,而意义是诉诸经验的。

经验是一种不同于科学的理解方式。

要贯彻经验原则,首先要把知识的概念从理性知识转变为生活知识。

其次,经验原则使教育成为主体间的交往活动。

第三,生活可以在教育生活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四)生活原则

生活以生活为载体,注重生活化教育也必须贯彻生活化原则。生活化教育的原则是以生活为原点,在生活中教育,引导人们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过上更好的生活。

首先,教育要生活化,确立“教育为生活”的宗旨。

其次,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这就需要“生活教育”和“教育生活”。

第三,教育要改善生活,引导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

(5)个性原则

个性化教育的关键是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为个体的独特性创造发展空间。

首先,教育要尊重和适应个体差异。

其次,体现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增强了教育的差异性。

第三,根据个体生命的独特性,进行特色教育。

意见摘要

生活是教育的本源;

感动和滋润生命是教育的核心;

回归生命的本真,彰显生命的灵动,是教育的使命;

给予生命尊严、自由和幸福是教育永恒的追求;

因此,生活化教育需要:

关心生命的存在;

捍卫生命的尊严;

激发生命的潜能;

提高生活质量;

实现人生价值。

工具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图书部《生活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和《痴迷人的成长——20位教师的课堂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