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冷笑话大全 - 白居易小时候念书念到口中生疮长大后考到一个月只要进公司两次的爽缺

白居易小时候念书念到口中生疮长大后考到一个月只要进公司两次的爽缺

唐朝最有影响力的诗人,除了李白和杜甫外,当属白居易。白诗不但通俗晓畅,而且数量众多,李、杜二人加起来,总***才大约两千首诗,还没有他一个人写的诗多,白诗将近三千首。而且,都说老杜的诗是「诗史」,其实杜甫表现的无非是安史之乱中的战乱图景,并非是唐朝和谐社会中的点点滴滴。而白居易的诗却包罗万象,对于士大夫的宦海生涯,对于当时的人情世故,对于街头巷尾的日常琐事,都刻画入微,堪称是研究唐代风情的难得史料。

我读白居易的诗,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一是他的诗明白如话,不用晦涩的典故,二是他的诗饱含闲适无为的道家思想,大合我的脾胃。

话说当年白居易非常赏识李商隐,曾戏言要转生为他的儿子,后来李商隐得了一子,还真就取名「白老」,但此子却又傻又呆,连温庭筠都笑话「白老」:「你真是白居易转世吗?你这不是丢『老白』的人吗?」

白居易生于公元七七二年,和刘禹锡、李绅同岁。和刘禹锡乱认中山靖王刘胜当祖宗一样,白居易自己写的家状中,也扯上个姓白的名人──秦国时的名将白起。但这样的事,多是唐人乱认祖宗的习气所致,不可信。近年专家们考证,得出白居易是西域龟兹胡人后代的结论,好嘛,刘禹锡是匈奴,元稹是鲜卑,现在白居易又是「十姓胡中第六胡」(〈卢发〉)(其弟白敏中诗),简直是诗坛上的「五胡乱华」啊!?

所以,白居易那些白起之类的先祖应该都是假的,只有爷爷白锽、爹爹白季庚才是真的。白锽曾经担任过巩县的县令,但白居易才一岁,他就去世了。白季庚则当过左武卫兵曹参军、宋州司户参军、彭城县令、大理少卿、襄州别驾等中下级官职。

白居易自己回忆,他年轻时就非常聪明,六七个月时,奶妈抱着他在写有字的屏风下玩,指着「之」、「无」二字说给他听,白居易就记住了,后来有人问小小的白居易,他就能指认出来。不过,少年白居易不仅聪明,而且勤奋,他终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与元九书〉),念书念到口中生疮,写字写得手肘都磨出了茧子。

艰苦的学习过程,给白居易的身体造成很大伤害,他年纪轻轻,就衰成这样:「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绳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与元九书〉)

十八岁时,白居易就来长安参加科举,去拜谒当时的前辈顾况,顾况见了他的名字,就先打趣道:「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后来看了白居易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联后,又改口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后来的事情,果然证明了顾况的眼光。

不过,前面说过,白居易中进士的年龄比柳宗元、刘禹锡他们大得多,到了二十九岁那一年,才高中进士第四名。这时候,他的老爹白季庚已经死了两年了。对于白父来说,儿子有出息,自己却看不到了,也挺遗憾的。

白居易后来慷慨陈词,「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与元九书〉),意思是说他考进士,是全凭自己的本事,根本没有走后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唐时科举还是有点真事的,不是完全腐败得一团糟。

白居易锐不可当,接着第二年又参加了制举,中了「书判拔萃科」,之后,按例就该授官了,于是朝廷给了他个正九品秘书省校书郎一职。白居易当时写诗〈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舆王十一起、吕二炅、吕四熲、崔十八玄亮、元九稹、刘三十二敦质、张十五仲元,时为校书郎〉道: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工拙性不同,进退迹遂殊。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我说白居易的诗很有价值,因为他的诗数量众多,凡事皆咏,像这首诗,不但让我们知道他当时的心情和生活状态,也可以由此推断出做校书郎这个官的待遇。「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看起来也不多,但人家分配有住房四五间,还有「公车」(马)和仆从侍候着,也相当得意了。而且,当校书郎相当清闲:「三旬两入省」,也就是说一个月才去秘书省办公上班两次,怪不得白居易天天睡懒觉──「日高头未梳」。真是好差事,我也想当校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