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几乎都是黑白片,为了向1959年十年国庆献礼,他们开拍了海军题材电影《海鹰》,没想到拍了一半之后上级决定,这部电影改成彩色的,就这样八一厂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诞生了。
但是,很多拍了一半的镜头也不能全部浪费,于是我们看到《海鹰》的成片里其实还是有一部分黑白镜头的。
这倒无所谓,笔者还发现了一件让人比较郁闷的事,现在通行的电影《海鹰》只有85分钟,其中删掉了一些细节,尤其是王心刚和王晓棠开车兜风和礁石依偎那两场戏,让电影少了一些色彩。
本文说说1959年电影《海鹰》的故事。
一、《海鹰》的拍摄背景和原型
1958年8月23日,震惊世界的金门炮战打响,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那个哑铃状的小岛上,殊不知,就在炮战第二天,在金门岛不远的海面上,爆发了另一场同样精彩的海战。
8月24日,1个月以前从上海秘密调来的我人民海军六艘鱼雷快艇突然出现在金门海面上,他们高速冲向躲在岸炮射程之外的敌两艘大型坦克登陆舰,在距离五百米的位置,六艘鱼雷快艇的11枚鱼雷几乎同时发射,最终击沉一艘四千吨的坦克登陆舰,重创另一艘。
凯旋的六艘快艇中,175艇由于中炮受损,船员被迫弃艇,13位船员落入大海,其中有五人在大海里漂流三天最终被救起。
这个战例传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严寄洲认为这次作战完全可以拍一部电影,他的提议得到了八一厂的支持,《海鹰》就以金门炮战为背景,八二四海战为故事蓝本,以175艇为原型,拍摄了八一厂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海鹰》。
二、《海鹰的》的角色和演员
《海鹰》在故事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175艇改为909指挥艇,13位艇员改为9人。
为了体现军民团结,《海鹰》增加了渔民帮助快艇埋伏的情节,但这并不是完全虚构,当时海军的快艇确实藏在渔船旁边并盖上了伪装,连海军副司令来视察都没发现自己鱼雷艇部队的身影,对岸的飞机几次侦察全部落空,达到了战斗的突然性。
不过,实打实讲,王晓棠饰演的民兵连长确实是虚构的,而且这位民兵连长还是片中鱼雷艇中队长王心刚的妻子。
王心刚和王晓棠在1963年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有着非常出色的合作,因此那时候有一种说法叫“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
实际上,他们俩在《海鹰》里就已经非常默契了,片中本来有王心刚带着王晓棠开着吉普车回基地的镜头,两人在敞篷吉普车里说着悄悄话,堪称那个时代最拉风的镜头,可惜在之后的版本里,这个镜头居然没了。
此外,在鱼雷艇埋伏的鬼屿,两人坐在礁石上也有一段温情脉脉的戏份,现在居然也看不到了,可惜。
邢吉田以33岁的年龄又一次在电影里演了老头,王心刚比他小六岁,王晓棠比他小八岁,但一演戏,还真像两辈人。邢吉田饰演的吴老汉在片中戏份不少,可惜他判断快艇方位的那场戏也找不到了。
张勇手在本片中出演水手长李雄,这个角色定位是开心果,但总感觉他的笑话有些冷,幽默的方式有点儿愣。后来张勇手解开谜团,他说他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幽默感的人,但这个角色又要求有幽默感,他只能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演了,不过他倒留下了几句台词,比如“我说你以前聪明现在糊涂嘛”。此外,他给水兵们讲龙卷风的故事那段戏,在现在的版本里也没有了。
饰演海军首长的是里坡,对于演这种首长,里坡是手拿把攥。不过,他也有郁闷的地方,其他同事都是去了外景,因为他是首长,戏份不是在作战室就是在办公室,结果他拍了反映海军的戏,却连八一厂大门都没出去,一天大海都没看见。
值得一提的是,李晓青饰演的报务员,虽然只有一个场景,但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声音也太好听了:“海鹰,海鹰,我是泰山,我是泰山,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该片的重心是175艇战士游回大陆,因此海战成分不多,描写对方军舰的戏份也少,自然反派的戏就不多,不过刘江老师却用另外一种方式给这部电影留下了自己的印迹,那就是粗口脏话。
一般来说,电影里不管正面人物还是反派都会避免过多使用粗口台词,实在是戏份需要的时候多数也都是甩一句国骂:“TMD”。
刘江老师则不然,他在《海鹰》中堪称粗口连篇,除了第一句国骂是在咒骂突然出现的鱼雷艇之外,其他更狠的脏话全是在骂美国人。
分别是“*子养的美国佬”“*娘养的”“混账”“王*蛋”,听起来实在是“有辱斯文”,和他笔挺的海军制服和略显优雅的举止不太搭,不过这也反映了他的情绪和气愤程度,毕竟是骂外国人,因此这些粗口脏话居然原封不动没有删减。
有意思的是,刘江在拍摄时还吓了导演一跳,她饰演的敌舰长被我军战士按到海里灌水,那口吞海水的声音清晰可闻。
等到战士把敌舰长拉到岸边时,敌舰长已经死了,战士踢了一脚嘟囔着:“死了”。然后导演严寄洲喊‘停!’
其他演员都走开了,刘江还直挺挺躺在海边没动弹,严寄洲慌了“真淹死了?!”他赶紧跑过去,结果刘江这才坐起来:“这条过了?我以为还得拍呢。”
三、八一厂一箭双雕
我们从电影里看着快艇挺威风,但坐过快艇的人都知道,不经常坐那玩意的人到了海上非常容易晕船,何况导演、演员和摄像师他们坐的还是打仗用的鱼雷快艇,根本没什么舒适度可言,因此晕船和呕吐就成了家常便饭。
但是,电影还是要拍啊,除了一些必要的海上镜头外,严寄洲想了很多土办法。
比如,王心刚驾驶快艇时浪花不断打在他的脸上,其实那是在岸边拍的,严寄洲端着盆水,用勺子一勺一勺把水往王心刚脸上泼,就形成了浪花扑脸的效果。
鬼屿侦察、战士们弃艇还有游回大陆这些镜头不具备在外景拍摄的条件,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毕竟大海是无情的,于是严寄洲给八一厂想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在八一厂里挖一个大坑,拍完戏之后改成全厂的游泳池。
游泳池挖好以后灌满水,然后道具制作了一条和鱼雷艇外形一样的船放到里面,于是大部分不方便在大海里拍的镜头就都在这里拍了。
毕竟是游泳池,那时候造浪技术还差些,因此像鱼雷艇左右摇摆的镜头其实是摄像机在摇摆。
严寄洲还想了一个绝妙主意,游泳池一角挖了个洞,装上厚玻璃,摄像机透过玻璃可以拍水下戏。
你别说,当年笔者在看王晓棠潜水镜头时还真的非常惊讶,咱们居然能在水下拍电影了?
由于该片拍摄时天已经凉了,还有很多戏必须在夜里拍,因此演员们非常辛苦,他们拍完一场戏立刻脱掉所有衣服去准备好的火盆旁烤火,喝几口酒吃一些牛肉干,准备下一场戏再下去。
但比起《海鹰》故事原型175艇战士们的命运来,他们又不算辛苦了。
四、《海鹰》原型的命运
电影里,除了牺牲的轮机长刘涛之外,王心刚带领其他战士胜利返回大陆,但实际上175艇的13位战士只回来了5人。
没回来的8个人中,其中有3个艇员被俘后变节,艇长徐凤鸣落水后和轮机兵黄忠义在一起游,敌人的炮舰开过来,徐凤鸣推开黄忠义,自己被卷入螺旋桨牺牲。
值得一提的是,在参战前徐凤鸣得到了回东北老家探亲的批准,结果他人还在路上,催他回部队参战的电报已经送到了家里,他回到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妻子递给他的电报,徐凤鸣见了双亲、妻子和孩子,没在家多呆一分钟立刻踏上回部队的路程,再也没有回去。
电影里牺牲的轮机长刘涛是有原型的,就是艇上的鱼雷副业务长尤志民,他在游回大陆的过程中犯了重病,为了不拖累战友,他主动解开了救生衣沉入海里,在最后的时刻,他留给战友最后一句话是:保密员那里有我240元钱,40元交团费,200元给我母亲邮过去,请她不要伤心。
还有3位战士陈家林、邱玉煌、朱陶然,永远地消失在了大海里。
结语,海风吹过海峡六十余年,当年一穷二白只能用鱼雷快艇以小博大的人民海军,如今已经今非昔比,逝去的战士们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