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五千年,出过很多贤臣名吏,也有过不少平庸之辈。贤臣名吏的事迹被人代代传颂,可平庸之辈的事迹也有流传。这是为何?因为有些人的事迹实在让人忍俊不住,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流传。
今天带给大家的"奇"案,就是这样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笑话,让人嘲笑了千年
清朝初期某地有个县令,刚上任不久就接到一起案件。有一个年过古稀的老翁状告自己儿子不孝,不奉养自己。在古代"不孝"被视为违背人伦,判决都会比较重。
县官喊来老翁的儿子调查。老翁的儿子是个剃头匠,虽每日收入微薄,但供养父亲衣食住行从来不缺。而老翁虽年事已高,却是个赌徒。因儿子不能提供赌资,所以状告儿子。
清代剃头匠
县令听到案中曲直后大怒,喝令左右杖击老翁二十下。命令发出后,县令见一边的师爷朝着自己摆手示意,就暂停了行刑和师爷来到了后堂。
到了后堂师爷对县令说:"老翁不能打。其一,老翁年事已高,可能受不住刑罚;其二,状告儿子不孝,而给父母上刑的案例有违常理。"
县令琢磨一会儿,觉得师爷说的好像有道理,问师爷道:"给儿子上刑如何?"得到师爷的肯定后,县令前往县衙侧厅而没有去剃头匠父子在的正堂。
清代官员和师爷
到了侧厅他喊衙役:"赶紧喊剃头匠来。"衙役以为县令要剃头,把县衙附近的剃头匠找来。剃头匠听说县令要找自己剃头,带着工具屁颠屁颠的就来了。
剃头匠到了以后,县令也不看他是谁。直接喝令剃头匠跪下,命令手下将他打了二十大板。剃头匠被打的莫名其妙,大声喊冤。待打完后县令说道:"你不尽心奉养你的父亲,按律应该受到严惩。"
剃头匠听说如此,苦由心生。对县令说道:"小人自幼父母双亡,怎么会有人告我不孝父母?"
清代审理案件老照片
县令盯着剃头匠看了良久,对他说道:"刚才告状的人,不是你吗?"得到剃头匠的否定后,县令说道:"打错人了,刚才你怎么不说呢?"剃头匠:"?"
最终县令给了剃头匠一点钱,打发他离开。可此事却被传开,成了清朝初期官场上一个笑话。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同样的事。你们有没有经历过有人劈头盖脸问你:"前几天那个事怎么样了?"经常问的你一脸懵,因为你真的处理过很多事,压根不知道他在说"哪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