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冷笑话大全 - 汉武帝谶语新解

汉武帝谶语新解

读两汉三国史,经常会遇到这样一句话:“代汉者,当涂高。”前半句很清楚,说的是有人将取代汉朝;后半句就太模糊了,从字面上很难理解此人究竟是谁。

作为政治预言,这句话又十分著名,不仅正史里有多次记载,而且在野史、小说、传说里更是经常被提及。那么,这究竟是一句怎样的神秘预言呢?

“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的最早出处,一般公认为是《春秋谶》。这部书早已失传,可里面有一句话却流传了下来:“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按照它的说法,刘邦建立的汉朝至少要延续920年,最后由“涂高”来代替它。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汉朝确实灭亡了,但却连920年的一半都不够(如果不算蜀汉的话)。

无独有偶,《汉武故事》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次,汉武帝巡幸黄河和汾河,兴致一起,命人在船上设宴,君臣一边赏河景一边开怀痛饮。

兴之所至,汉武帝现场作了一首《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辞成,当场奏唱,大家听了挺高兴,说陛下写得真好、真棒,一片赞美之声。

这时汉武帝突然话题一转,对大家说:“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意思是,别看咱们现在一片歌舞升平,可我们汉朝也有“六七之厄”,到六七四十二的时候江山就不在了,那时候“代汉者,当涂高”。

看来汉武帝已经知道了那句神秘预言,把它与“六七之厄”相提并论,这说明它在当时已经相当流行了

见皇帝不高兴,群臣纷纷进言:“汉应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孙孙,万世不绝,陛下安得此亡国之言,过听于臣窃乎?”

大家这么一说,汉武帝也觉得这话跟眼下的风景不太协调,于是说“吾醉言耳”,不过随后又说:“然自古以来,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

相比《春秋谶》,汉武帝这则谶语的预言准确性,明显要比前者高出许多。因为其最终成为汉魏代禅的“理论依据”。

古代宫殿祠庙前面通常都建有两个高大的台子,台上有楼观,在两台之间留有空阙的地方,所以这种建筑称“双阙”,它们都很高大。而“魏”字的意思就是高大,《周礼》有“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淮南子》有“魏阙之高”。所以许芝认为“当涂高”意为“当道而高大者”,“涂高”真正指的就是魏。

当然,这里边很多都是牵强附会的。

可很少有人注意到,汉武帝这则如此简短的谶语中,“六七”出现了两次。那么,问题来了:两个“六七”的含义是否一样?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

首先,汉武帝说“法应再受命”,意思是说汉朝会统治天下两次,后来刘秀建立东汉印证了这一点。那么“六七之厄”就应当出现汉武帝身后,东汉建立之前,此时正是西汉中后期。

其次,汉武帝谶语似乎有一条逻辑链:因为“六七之厄”,导致大汉国祚中断,所以大汉再次统治天下时是“再受命”而不是父子兄弟间的“托命”。刘秀并不是汉平帝的后代,印证了这一逻辑。

第三,汉武帝问“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潜台词就是“再受命”的不会是自己的后人,而是其他宗室的刘姓子孙。刘秀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与汉武帝是平行的一支,再次印证了谶语。

那么西汉中后期,汉朝遭遇的最大政治危机是什么呢?

答案呼之欲出:王莽篡位!

正是因为王莽篡位,灭亡了西汉。

正是因为西汉灭亡了,所以远支宗室刘秀凭借武力而不是血缘即位,进而光复汉朝。

行文至此,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六七之厄”就是王莽篡位!

但为什么要用“六七”来指代呢?

我们可以看一下汉武帝之后的西汉帝系传承: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共六位皇帝。这些都是《汉书》中单独撰写一纪的,那是不是还有没被列入帝纪的皇帝?

有。废帝海昏侯!

那将海昏侯列入其中,一共七位皇帝。

即做过皇帝的共七位,其中有谥号的且被正史《汉书》列入帝纪的有六位,然后西汉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六七之厄”么?

非也!因为太模棱两可了,完全是和稀泥的做法。

那我们漏掉了什么?辈分。

将上述诸帝的血缘关系列次如下:

汉昭帝:武帝少子

汉废帝:武帝孙,昌邑王刘髆子

汉宣帝: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孙

汉元帝:宣帝子

汉成帝:元帝子

汉哀帝:元弟孙,成帝侄

汉平帝:元弟孙,成帝侄,哀帝堂弟

此时,我们发现:这七位皇帝共历经六世,其中汉哀帝和汉平帝是同辈人。

也就是说,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共历经六世七帝,然后才灭亡。

六世七帝!

“六七之厄”的“六七”正是此谓!

那么第二个“六七”呢?

如果王莽成功,新朝得以延续,“代汉者,当涂高”就会成为一句过气的预言或一个笑话被大家遗忘。但王莽失败了,汉朝宗室刘秀建立的新朝廷仍称汉朝,王莽的新朝不被世人承认,汉朝仍然继续,这反而成为“代汉者,当涂高”这句预言的反向注脚,大家对它更加坚信了。

按照时间演进,西汉已经结束,那么“六七四十二”必然已经进入了历史轨道。

如果说第一个“六七”是指西汉汉武帝以后的六世七帝,可东汉有十三个皇帝,世代和帝位的数量均不符。

六七加起来倒是十三,可那个四十二如何解释?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射在一个几乎一直都被人遗忘的领域――年号。

东汉一朝的皇帝年号统计如下:

光武帝:建武、建武中元

汉明帝:永平

汉章帝:建初、元和、章和

汉和帝:永元、元兴

汉殇帝:延平

汉安帝: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

汉顺帝: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汉冲帝:永嘉

汉质帝:本初

汉桓帝: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

汉灵帝: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汉少帝:光熹、昭宁

汉献帝:永汉、中平、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共计40个年号!

已经很接近42了!

可还差两个!

那这遗失的两个年号是谁的?又为什么遗失了呢?

我们回到谶语本身。

汉武帝问“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

前文说了,汉武帝此问,潜台词就是“再受命”的不会是自己的后人,而是其他宗室的刘姓子孙。

西汉灭亡后,或主动或被动的充当割据政权首领的宗室,除了刘秀,势力较大的还有两个人――刘玄和刘盆子。这是《后汉书》中单独为之列传的人物,并且在列传第一篇。

在汉武帝看来,无论刘秀还是刘玄,抑或刘盆子,只要能够恢复汉家天下,都能够称得上“法应再受命”。可究竟谁是受命之主,那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不妨静观其变,让他们各自放手一搏吧!

也就是说,在两汉之际,除了刘秀的年号建武以外,天下还有两个国号为汉的政权,并且各有一个年号。刘玄年号更始,刘盆子年号建世。

加上东汉的40个年号,刚好六七四十二个!

也许有人会说,蜀汉的刘备刘禅父子各有一个年号,为什么不是他俩?

个人认为:此时,作为大一统的汉朝已经灭亡了,所以不应算在内。而刘玄、刘盆子,名义上都要重建汉家天下,时间上也紧接西汉,所以要包含在内。

总之,第二个“六七”,只是一句虚文,实则以乘法口诀的形式指向后面的“四十二”,即四十二个年号。

有人认为“四十二”,指的是两汉共历时四百二十年。

事实是这样吗?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登基称帝,刘协于公元220年禅让退位,历时422年。四舍五入后,确实是420年。

可忽略了一点:两汉之间还有新莽政权,西汉和东汉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称帝,王莽于公元8年篡位,西汉共210年。如果从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汉王算起,那也顶多214年。

刘秀于公元25年称帝,到220年刘协禅让,东汉共196年。

两汉相加,才410年。

所以“六七四十二”的“四十二”,指的不是时间。

在东汉最后一个年号延康的时候,汉魏代禅,大汉彻底灭亡了。

(本文有不少牵强附会的成份,写出来只图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