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是日本现代小说家,生于1949年,从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从此开始了职业小说家生涯。迄今为止,其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寻羊冒险记》、《海边的卡夫卡》、《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等十余部作品,均受到世界各地年轻读者的喜爱与推崇。
村上春树的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多以和缓细密的笔触来进行人、事、物的勾勒,通过对于细节的处理、比喻手法的恰当运用来达到令读者感同身受的效果。
对于村上春树的研究,迄今为止已有许多作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探索。如日本小说家内田树的作品《当心村上春树》,以及美国作家杰·鲁宾的著作《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等,都对其作品中所出现的许多与当今社会紧密相连的意象及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村上春树的小说擅用比喻与暗示来表达其真实思想,其中不乏众多寓意深远、耐人寻味的意象值得探究。“井”意象也是其中之一。“井”在其长篇小说中曾多次出现,并时常成为主宰主人公宿命的关键性意象存在于故事之中。这种意象所表达的象征性不仅仅是针对故事中的人物而存在,同时,它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常为人所忽视的诟病。
在此,笔者希望能借本文来进一步探究,作者笔下的井究竟如何作为一个负面象征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将从多方面对其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进行探究与思考。
一、浅析“井”的意象
“井”在其小说中所表达的含义分为正反面两种:有水的井与无水的井。
有水的井,象征着生命之源;而无水的井,则象征着恐惧、黑暗与隔阂。这一点在其作品《奇鸟行状录》中表达得尤为突出。该作品全文通篇贯穿“井”这一意象,从一开始无水的枯井到后来井重新冒出甘甜的井水。这一过程恰好与主人公由一开始被世俗压榨到最后突出重围的经历暗合。
二、文本中“井”的意象
“井”作为一个重要意象,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曾多次出现。从作者的早期作品《1973年的弹子球》到中年时代的巨作《奇鸟行状录》,“井”意象都在其中担任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在《1973年的弹子球》中有这样一段话:
“……井匠五十光景,脾气古怪,落落寡合,但在掘井方面确实不折不扣的天才。每次有人求他掘井,他都先在那户人家的房前屋后转上好几天,一边嘟嘟囔囔地说着什么,一边捧起泥土嗅来嗅去。一旦找到自己认可的掘井点,便叫来几个要好的同行笔直地挖将下去。
“这么着,这一带的住户得以畅饮上号的井水。水又清又凉,连拿杯子的手都好像透明起来。人们说是富士山的雪水。笑话!距离上不可能。”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而井则是水之源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至宝。作者通过对于井和井匠的描写,亦是传达了如上信息。这也是“井”在村上多部作品当中极少数以“正面形象”出现的文字。大多数时候,井都是以更为可怕和犀利的样子出现在其作品当中。如《挪威的森林》开篇,直子和渡边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中,对于井就有这样的叙述:
“她那时究竟说什么来着?
“对了,她说的是荒郊野外的一口水井。是否实有其井,我不得而知。或是只对她才存在的一个印象或一种符号也未可知——如同在那悒郁的日子里她头脑中编制的其他无数事物一样。可是自从直子跟我讲过那口井以后,只要看不到那井口,我就想不起那片草地的景致。虽然未曾实际目睹,但井的模样却作为无法从脑海中分离的一部分,同那风景浑融一体了。我深知可以详尽地描述那口井——它正好位于草地与杂木林的交界处,地面上豁然闪出的直径约一米的黑洞洞的井口,给青草不动声色地遮掩住了。四周既无栅栏,也不略微高出井口的石楞,只有那井张着嘴。石砌的井围,经过多年风吹雨淋,呈现出难以形容的浑浊白色,而且裂缝纵横,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绿色的小蜥蜴‘吱溜溜’钻进那石缝里。弯腰朝井内望去,却是一无所见。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井非常之深,深得不知有多深;里面充塞着浓密的黑,黑得如同把世间所有种类的黑一股脑儿煮在了里边。”
在这里,井成了充满黑暗与恐惧的象征。作者借渡边之口叙述了“井”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存在于草地之中这一事实。倘若将优美的“草地”理解为人的内心世界,或者理解为内心世界中美好的一部分,那么幽暗深黑的“井”就象征着人心中的束缚与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