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元1896年的热点
公元1896年,是一个奇特的年份,倘若非要命名的话不如叫?李鸿章年?。随着李鸿章的欧美之行,欧美各国先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潮?或叫?李鸿章热?。
这股热潮,在当年8月底至9月初左右达到了空前。因为李鸿章于8月28日踏上了美利坚的国土,开始了10天的访问。
老美在当时,虽无法跟英、法等传统列强相提并论,却如旭日初升一般。清朝,一个夕阳西下的帝国。于是公元1896年,?朝阳和夕阳?就这么奇妙交织在一起。如今回首,依然能感觉到当时的那种独特和别致。
比如,由于对清朝不了解,许多都误认为李鸿章是清帝国的老大。于是不少报刊,都配上了这种标题《清国总统李鸿章访美》或《清国皇帝李鸿章出访美国》。
更有一知半解者,其?花样?则让人瞠目结舌,来了个《慈禧皇后下嫁皇帝李鸿章》。用这个?标题?的报刊,公允来言要更了解清帝国?起码大家知道除了李鸿章外,还有个实权人物叫慈禧。
如今看这些标题,恐怕人们都会笑。但在公元1896年时,却都是正儿八经的。
因不了解,而闹笑话,并不可怕,甚至还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契机。但就怕拒绝了解,甚至恶意歪曲!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无论谁,都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之上。
二、李鸿章的称赞和炮轰
随着李鸿章访问开始,人们的兴趣点,从李鸿章是?总统还是皇帝?的身份确认上,很快转移到了其他问题上。比如研究起了李鸿章的伙食,?李总督的晚餐有燕窝汤、烧鱼、鱼翅和米饭,还有一杯淡葡萄酒?。
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确认了李鸿章的身份是总督。但却对什么是?燕窝、鱼翅?表示很不理解。
同时还对李鸿章带来的新奇玩意,充满了好奇,?大量用天山瓦罐泥封口的雪水,专供李氏烧茶饮用。其余还有宫廷特制的桂花皮蛋等,千奇百怪,应有尽有,无法列举?。
不过,李鸿章访美真正的高潮,却来自于李鸿章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这次采访中,李鸿章除了称赞其摩天大楼、电梯等外,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就是李鸿章 ?炮轰?《排华法案》。
先简单说下《排华法案》。
随着美利坚西部的?淘金热?开始,华工便纷纷踏上了西部。但可惜更多的却只能充当底层劳力。比如著名的全长1695英尺的唐纳隧道,就是9000多名华工,用镐、锹、锤等简单工具,玩命苦干了近一年才贯通。
华工的吃苦耐劳,虽赢得了良好口碑,却也挤占了当地和一些西方人的就业机会。于是公元1852年,加利福尼亚州通过?外国矿工执照税法?,这标志着歧视华工的开始。
随后便是1882年,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开始全面剥夺华工的正当权利等。由此针对华工的暴力事件便层出不穷了。比如1885年9月的?石泉城惨案?,就使得 20多个华工遇难。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道:《排华法案》是最不公平的法案?仇视中国劳工,是因为中国劳工具有更高的美德?让我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排除廉价中国劳工,对你们有什么好处?
并随后向媒体呼吁:我期待报纸,帮助中国移民得到公正对待。我知道报纸对你妹影响力很大,希望整个出版业都能帮助推进对《排华法案》的废除,至少进行强有力的修正。
(注:这个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直至公元1943年12月17日,也就是二战激战正酣时才被废除。原因很简单,罗斯福需要中国在东方战场上,牵制住法西斯日本。)
三、严词拒绝进入西部
面对着李鸿章的?炮轰?,《纽约时报》也只能如实翻译,记录,并随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阁下回国时,为何选择宁肯穿越加拿大,也不进入我国西部?是否跟华工大多在西部有关??
李鸿章说:?不进入你们西部,是有两个原因!?随后,李鸿章解释了起来,虽说了很多话,但概括起来,却是这两个要点。
其一:李鸿章早就听闻过华工在西部的遭遇,并收到过许多的求援信。所以选择不进入,一是抗议,二是自己无能为力,没法给予帮助,避免跟华工见面的尴尬。
其二:岁数大了,经不起劳累,从温哥华到横滨回国的路途更短。
第一个原因,其实是代表着清廷的尴尬和无奈。所谓弱国无外交,?李鸿章热?再热浪高,却无法解决实质问题。这即是一种大悲哀,更是一个大讽刺。
第二个理由,则代表着他自己的尴尬和无奈,犹如?夕阳帝国清朝?一样,李鸿章自己也是夕阳西下之时。
所以,李鸿章只能依靠严词拒绝进入西部和炮轰等手段,维护清廷和自己的尊严。虽表面看着强悍,但实则却心酸无比。虽一切表面看热浪喜人,实则却几无实用!
历史不容忘却,如今当我们挺起胸膛,站直身躯后,其实更应回望一下,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须知,国强才能民有自尊,这从来都是一条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