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战,李鸿章惨淡经营近20年的北洋水师,惨遭败绩。三十艘战舰沉没的沉没,被缴的被缴。李鸿章不得不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澎湖,还赔了2亿两银子。翰林院上表弹劾,国人唾骂不止,李鸿章有口难辩、有苦难言,只好受窝囊气。
并不是北洋水师贪生怕死,而是北洋水师的装备不如人,船速慢、弹药奇缺。与日舰战斗时,炮弹缺乏的程度令人吃惊。许多炮艇上,巨炮炮弹仅有一发。发完之后就无以为继。小炮炮弹也不充足,轰了几下,也就成了摆设。致远、经远两舰,如果弹药充足,何至于动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念头?而且我们两舰还没靠前,就被人家用鱼雷击沉了。
人们一般认为,北洋水师的军费被慈禧挪用修颐和园了。但据《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19世纪90年代,清朝政府预算支出北洋水师的军费是,每年500万两。慈禧建颐和园又能用得了多少呢?假如按人们常说的挪用款项150万两,4年时间,李鸿章仍有1850万两军费可用。如果这些钱用来购置军舰,可以再增加两支原来规模的北洋舰队。
那么,是谁那么大胆子,敢不按预算拨款呢?据考证,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hé)。他当时是军机大臣,主管户部,财政工作归他管。
原来,李鸿章与翁同稣有一段很深的积怨。翁的哥哥翁同书,曾在安徽当巡抚,太平军围困时,他弃城逃跑,被李参了一本。皇帝宣判翁的哥哥斩刑。当时翁的父亲是皇帝的老师,听说要处死儿子,当时气死。后来,将翁的哥哥由处死改为充军新疆。父死兄徙,全因李鸿章那支如刀之笔,翁岂能善罢甘休。
甲午战前,翁力主开战。他的一个学生劝阻说,我们实力不如人,哪里有胜利的希望呢?翁回答说,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这里这个他,就是李鸿章。还没等开战,就有人要看他的笑话了。
任何事件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细节;任何一段历史,都有让人琢磨不透的地方。这里面,有的让人啼笑皆非,有的让人不寒而栗。历史常常由于偶然的因素发生转折,这偶然的因素往往就决定了一些人的兴衰成败、生死荣辱。
大战将临,本该***御外侮,却不承想,翁大人竟然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而想借敌人之手,以报私仇。秉持国政的人,竟然如此谋国,李鸿章安能不败?清朝安能不败?后来,敌人打进来了,慈禧怒令翁向李问策。翁一见李就问,你北洋的军舰在哪里?李气得半天说不出话。后来李转过头去说,你是总理度支,管钱的,平时请你拨款,你没一回不给驳了。现在出事了,你来问兵舰了,兵舰果然可以依靠吗?翁说,唉,过去的事情嘛,我们当臣子的,以节约用钱为尽职尽责啊!
不知就里的人听了这话,还以为他为了国家精打细算,哪知道这番冠冕堂皇的说词背后,有那么卑鄙的用心。看来,假公济私是小人们的拿手好戏,而公报私仇则是小人们的惯用伎俩。
私人恩怨在所难免,问题是,国难当头之际,应该一致对外,这是做人做事的准则。
曹操战宛城时,他儿子被张绣杀死,他活捉张绣后,听从谋士的劝告,收服了张绣,并同他做了儿女亲家。武则天曾问狄仁杰,有人背后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是谁吗?他说,陛下以为臣有过,指出来臣加以改正;如果您认为我无过,那是我的荣幸,但我不愿知道告我的是谁。武则天听后赞许良久。
胸中要有正气,要能为大局着想,不要把私人恩怨摆在公家的桌面上。
记得上世纪70年代西沙之战时,东海舰队听从毛泽东调遣,走台湾海峡,保卫西沙。台湾将领发现后向蒋介石请示,蒋介石沉默一会儿,说了句,西沙战事紧。那位将领心领神会,让东海舰队顺利通过台湾海峡。
血浓于水,两个打了几十年的对手,在这时不也取得了默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