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冷笑话大全 - 目前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证明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变暖?

目前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证明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变暖?

首先放结论,全球气候一直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从现在的气候比过去很多时候要冷!和最高票答案不同,我试着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说一说这个问题。

1)从三千五百年前开始算,夏商周三代,均将华夏大地分为九州。其中有一个“豫”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地区。豫字的最初意思是,一个人牵引一头大象。河南地区在夏商周时期有大象生存,气候湿润温暖。当时河南地区的温度与现在云南地区比较类似,气候还是比较暖和的。

2)往后推一千年,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诗经.终南》有一句是这样写的,“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即是终南山,位于陕西省境内。梅树喜暖,西安附近的钟南山有梅树,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陕西秦岭还是相当暖和的。至于现在的陕西,你冬天不穿羽绒服试试?

3)再往后推一千多年,到了唐朝时期。唐朝杜甫曾经写过一首《病桔诗》,其中有这么一句,“群橘少生意,虽多亦奚为”。写的就是唐明皇李隆基在长安种植橘子的事情。虽然橘子长得不是很好,结的果子是病橘,但是最起码橘子还可以露天生长。说明唐朝时期的长安,温度还是比现在高的。现在的西安,别说病橘,半死不活的橘子也难以生存。杜甫还写道,“玄冬霜雪积,况乃回风吹”。说明这个时候,虽然橘子尚能生存,但是气候已经开始有霜雪了。这时候长安地区的温度已经不如以前那么暖和了。

4)到了宋朝,都城开封常年不下雪,丞相司马光(对,就是砸缸那个)还曾经写过一篇《诸庙祈雪文》,里面写到“历冬无雪,暖气如春”。虽然如此,但宋朝的温度和唐朝以前比,还是变冷了一些。因为,苏轼写过一首诗咏杏:“开花送余寒,结子及新火,关中幸无梅,汝强充鼎和”。关中地区也就是陕西地区,这个时候,关中地区已经没有梅了,说明宋朝的气候,虽然比如今暖和,但是和“有条有梅”的战国时期相比,已经有所转冷。从历史上的这些记录,可以看到,现在的气候比以前的某些时候要冷!至于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问题,最好的做法是既不杞人忧天担心变暖会导致怎么样(毕竟古人在较高温度下也都基本正常的生存下来了),也不去担心阴谋论什么的,而是踏踏实实做好科学研究,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认认真真地拿出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