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时代,我们可能都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同学。
因为种种原因,他变成了班里一些混混取笑辱骂的对象。或许是因为家境,或许是因为外貌,或许是因为性格,或许都不需要理由......
渐渐地,取笑他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日常。不好笑的笑话在他身上就特别好笑,打骂在他身上就显得天经地义,欺负他也不再局限于个别人,而是一个全班参与的集体活动,甚至老师也会拿他“开玩笑”。
暴力在群体氛围的掩盖下,居然变得理所应当,弱者愈弱暴者愈暴。
这,就是“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又称“校园欺凌”、“校园霸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上面说的只是最常见的“校园暴力”之一。“校园暴力”其实分为很多种:社交暴力、语言暴力、肢体暴力、网络暴力......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肢体暴力”。不管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各种形式的霸凌都潜伏在校园中:暴力、辱骂、排挤、骚扰或戏弄等等。
据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显示,49%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的人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校园霸凌现状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因体貌特征、性别与性取向、种族与文化差异等原因遭受欺凌。校园暴力会导致受害者逃学、成绩下降、退学甚至自杀,而与此同时带来的自卑、沮丧、焦虑、恐惧等心理,也会伴随终生。
“校园欺凌就是空气,无处不在。”绝非危言耸听,这句话就是校园霸凌现象的一个真实写照。
当校园霸凌发生时,除了“施暴者”和“受害者”,“旁观者”的做法在校园暴力事件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校园暴力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伤害,更严重的则是精神伤害:恐惧、焦虑、抑郁、厌学、社交障碍,甚至是伴随终生的心理创伤。
腾讯新闻曾做过一项校园欺凌公众认知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3万6千名网友中,超过一半的人亲身遭遇过校园欺凌。据受访者回忆,38.2%的被欺凌者彻底放弃学业,30%转学到其他学校,24.6%短期不来上学。
有人说:在校园暴力里,没有“旁观者”,只有“加害者”。
校园暴力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如果我们发现了就应该及时去制止,而不是永远担任“旁观者”的角色。当所有人都不会无视任何校园暴力时,校园暴力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面对“校园霸凌”,请勇敢地对它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