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
幽默概述:
幽默"一词,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已不陌生了.然而,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原来,它是由英文Humour一词音译而来的.而英文中的这个词,则来源于拉丁文的humorr,本义是"体液".古希腊有一位名叫希波克拉底的医生认为,人的体液有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等等,其组成的比例不同,
便会形成人们的不同气质和脾性.而幽默一词的广泛运用,则要归功于英国人文主义戏剧家琼生了.他创作的《个性互异》和《人各有癖》两部作品, 均以幽默见称.他的讽刺喜剧代表作《伏尔蓬涅》里,其人物性格便是按照 "气质"划定的,有"狐狸","苍蝇","兀鹰","乌鸦"之类的命名. 大概由于文艺的社会功能所致,琼生的幽默理论也不胫而走.而最初将此词移入中国来的,则要推林语堂了.这是一个音,意两译的词,其表述方式自然是恰到好处了.
"幽默"与滑稽,讽刺不同.滑稽是在嘲笑,插科打诨中揭露事物的自相矛盾之处,以达到批评和讽刺的目的:讽刺则是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对不良或愚蠢行为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幽默与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辞海》上的解释是这样的:"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 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正因如此,所以有人把幽默看作是一个人成熟的一种表现.我们今天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欢笑,但不妨在紧张的劳作之余,让幽默充当精神上的"按摩师",那时,生活将更富于乐趣.而且幽默让生命长久!挪威研究显示,拥有幽默感的成年人比缺少生活乐趣者更长寿,极具幽默感的癌症患者比起缺乏幽默感患者,死亡率低70%幽默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幽默到底是什么?找不到明确一致的解释.幽默来源于生活,是学来的.幽默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形式,是艺术化的语言.幽默是一种艺术方法,用这种方法造成以笑为艺术手段的文学艺术作品.
常见的幽默有几种方式:
相声:通过语言或者对话来达到幽默的效果。
笑话: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来使人们感到好笑。
无厘头:利用表面毫无逻辑关联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使人们有滑稽的感觉戏仿:通过模仿来使人们感到滑稽。
恶搞:通过毫无道理的方式(例如在照片上画八字胡),来使观看者感到好笑。
黑色幽默:是一种对现实采取嘲笑抨击,揭露和讽刺,幻想和否定结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
愚人节:能引出许多笑话的一天,人们以多种方式开周围的人的玩笑。
什么叫幽默
"幽默"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九章 怀沙》里:"煦兮杳杳,孔静幽默."不过这里的"幽默",是"幽静无声"的意思.而现在使用的"幽默"一词是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指一种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情操. 笑是幽默的外部特征,没有笑就不成其为幽默;但笑还不是幽默的本质特征, 因为笑的种类很多.从笑的形态看,有满足的笑,尴尬的笑,会心的笑……
从笑的机制来看,有生理的笑,社会的笑,心理的笑等等.只有"会心的笑", "心理的笑",才与幽默的本质有缘.所谓"会心的笑",是说使人在笑声中明白点什么道理,得到点什么启示.
幽默杂谈
方成
最近看到几人谈幽默的对话,讲的是如何保持轻松心态与笑以及在遇到挫折时采取的态度等等。这也是学者们曾谈到过的涉及幽默的问题。
如果从幽默的原理说来,幽默是一种巧妙的语言方法,其特性是用曲折、含蓄的方式表达(或表现)使人领悟,而不是用直叙表达的。比如俗话里就有许多含蓄的说法,比如说某人“不卖油,光敲梆子”,人们一听就明白,是“只会说,不会干”的意思。两人争吵,有人评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也是一听就明白,说的是:“发生争吵不归咎于哪一位,而是这两人都有责任”,或是说:“这两人在一起就会争吵”。又如《资谈异语》载“曼卿戏言”:“石曼卿善谑,尝出御马,一日失鞍马惊,曼卿坠地,从吏慌忙扶掖升鞍。曼卿曰,赖我是石学士,若是瓦学士,岂不跌碎乎?”这话一听就明白,石曼卿不怪那马和那从吏,表示不介意了。这种语言方法出人意料,也挺巧,听着有趣,会把人逗乐了。所以幽默也可说是用轻松滑稽的方式说话,或是用这种态度处理问题,正如前面提到的那些人所讲的。
逗笑的现象,我国习惯统称:“滑稽”;西方国家习惯统称:“幽默”。意思是一样的。后来学者们发现,逗笑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出现,或无意中出现的逗笑;另一种是人有意想出来的逗笑。这里我们就借用“滑稽”和“幽默”这两个词,用“幽默”表明想出的逗笑。现在还有不少学者把逗笑和幽默混为一谈。例如,许多学者论文中,常引用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康德写的,说幽默是“在紧张的期待突然消失之际产生的一种情感”。实际上这是一种逗人笑的原因。幽默的逗笑常用这种方法,滑稽的逗笑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例如孩子放大鞭炮,用香火点燃了,在一旁的人以为这样大的鞭炮一定很响,都堵上两耳跑开。没想到这鞭炮有毛病,只刺出火星,不爆响!跑的人先很紧张,突然变得没什么可怕的了,就觉滑稽可笑了。
中国人的幽默
中国人应该是最理解幽默的。幽默是由于社会文明进化、社会生产复杂多样、人间交往随之复杂、有些语言不便直说等等所引出的曲折的语言方式,渐渐形成幽默的语法。中国历史久远,有上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记录,语言的进化,自然会形成一些普遍运用的幽默语言。例如,在“文革”期间,我在河南农村看到一块地里的庄稼萎靡不振,长得稀稀拉拉、不像样,于是我就问身旁的一位老农是怎么回事,他说:“这是块卫生地。”一听我就乐了,明白他说的是没上肥料的地——当地主要使用农家肥,是人畜粪便。地没有上粪便,就说是卫生地,自然很可笑。
人们使用语言是和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关的,文化知识越广,幽默语言使用越广,也会越灵活。
还有一点,中国语言文字和别国不同,不是用拼音组合的,每个字有它独特的形、独特的音与意。相同和相近的字很多,这种谐音很容易造成滑稽。老百姓常常用谐音说幽默的话,外国人一般很难听明白。当时我问:“气管炎,明白吗?”好几位会普通话的,一听就笑起来。他们知道那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妻管严”的谐音,但不知道的人就听不懂,也就不可能笑了。
谐音使语言压韵,压韵有它的美感。写诗就以压韵见美,如李白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般人也常用像诗那样压韵的话,在俗话、谚语里就不少。举例来说,如:
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浑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就是文化不高的保姆,哄孩子也会用压韵的歌唱着:
大拇哥(点着孩子的大拇指),
二拇弟(点食指),
中(钟)鼓楼(点中指),
四出戏,
笑妞妞,
托茶盘(点手心),挂花篮(点肘),挑水地儿(点肩),
听风儿(点耳朵),看灯儿(点眼睛),闻香儿(点鼻儿),吃饭的嘴儿(点嘴)。
抖一个。(挑下巴逗孩子笑。)
这都是中国北方一般老百姓运用谐趣语言的例子。谐趣的话,也属于一种幽默语法。
幽默奇巧
论及滑稽和幽默,常用“奇巧”二字来简括造成滑稽和幽默的原因。奇是出奇,出人意料;巧是合乎情理,可以理解。巧又是巧合,要巧得合情理,出奇而不合情理,就不会造成滑稽。用滑稽方式的发言或表现,就是幽默。
不协调是造成滑稽的普遍原因,这是论幽默的学者们,大都同意的,因为不协调现象总是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可以理解的。
我在北京上学的时候,就听过一个笑话:那时动物园叫“万牲园”。入门收票的是两个两米多高的大汉,收票时应说一声“票”,但他们出声细小总说成“飘”,人听了就觉得滑稽可笑。那就是因为不协调,也可以理解。
有的对口相声表演,出场两人一胖一瘦、或一高一矮,也会造成滑稽感。这也有巧合的效果。写文章也会用巧合写法,如鲁迅在《文坛三户》中写道:“暴发户爬上文坛,固然未能免俗,历时既久,待到藏书日多,藏钱日少的时候,便有做真的破落户的资格了。”
文中“藏书日多”和“藏钱日少”,藏的一个“多”,一个“少”组成对比的巧合,看来便觉得有滑稽感。
又如欧·亨利在《爱的牺牲》中写道:“乔很快就能有画问世,那些鬓须稀朗而钱袋厚实的老先生,就要争先恐后地挤到他的画室里来抢购他的作品。”
文中“钱袋厚实”和“鬓须稀朗”也是造成对比的巧合效果,看了很有滑稽感。
这种用巧合的笔法,在作家的文章里也常可以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