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无忌,多数时候欢乐多
“妈妈,妈妈,电视里的叔叔阿姨在床上打架吗?”
“没有,他们是在做运动。”闺蜜小乔红着脸握着遥控器立刻换台,她也不知道这个熊孩子是什么时候跑到客厅的。
“原来是这样,妈妈,你和爸爸也经常做运动吗?”
“对啊,勤做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小光白天也要多出门散步、跑步,这样身体才会健康成长哦!”
“这样啊……”
“哎,小光你脱衣服干嘛?多冷啊?”小乔当场愣在原地,抓起地上的毛衫就给孩子披上。
“可是……我昨晚偷偷在门前瞄着,爸爸和妈妈做运动时也没穿衣服啊。”
听见小乔的抱怨,兜妈嘴里的盐汽水立刻喷了出来,不过马上故意板着脸,取笑道:“妹妹,下次做运动要穿衣服啊!”
0-6岁,在心理学上,孩子正处于婴幼儿期,他们的思维模式停留在具体形象程度。顾名思义,这种时期,孩子的思维材料主要是具体形象或表象,就是眼前的画面。
就像小光脑中的思维材料就是父母脱掉衣服在床上运动,他的首要材料是父母脱掉衣服,其次是做的事——运动。
婴幼儿期,孩子的思维只会停留在此,逻辑思维只是萌芽,并不会考虑事件背后代表的真正意义。
正因如此,孩子在婴幼儿期说的话,很多时候会给我们带来欢声笑语,而我们也把这些话叫做“童言无忌”。
虽说小孩的思维只停留在具体形象程度,但正因如此,他们的脑回路总是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欢声笑语。
童言并非无忌,也可能酿成惨祸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孩子要比以前的孩子更早地接受新事物,而其中某些新事物所来的影响,让孩子们说出来的话,细思极恐!
前些年就有一个家庭发生了这样的惨剧。
小强(化名)非常喜欢看动画剧《熊出没》,剧中有一个片段就描写熊大熊二攀岩。
小强当时就兴奋地问自己的妈妈,“妈妈,我做一根绳子是不是也可以攀岩?”
后者只是笑着点点头,没有过多的询问孩子的想法。
之后,惨案就发生了。
七岁的小强偷偷的拼接了一条绳子,从阳台顺延下去,自己却失足从七楼跌至二楼阳台,经医院抢救三天后,不治身亡。
同样是“童言无忌”,可是给家长带来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结果。
我做一根绳子是不是也可以攀岩?这是小强看动画片思考出来的问题。这说明,此时此刻,他对攀岩有着强烈的兴趣,并且还有着实践的欲望。
这意味着,他说出来的,可能并不是玩笑话。
可是,小强的妈妈没有意识到孩子话中的含义,只以为这是孩子的玩笑话,或者随口一说。
如果小强妈妈换种思路,这样回答:“没错哦,那样的话小强也可以攀岩,不过攀岩是一种很危险的运动,现在小强年龄太小,不可以尝试,等你长大了,妈妈带你去玩,好不好?”
小强生前话中的救命稻草,妈妈并没有抓到,童颜并非无忌,家长有时候不重视,也会酿成惨案。
虽说童言无忌,但孩子的表达方式很重要
小婷凶狠地盯着床上的黑猫,咬牙切齿道:“妈妈,我想要杀死这只猫。”
兜妈的表妹是一个重组家庭,她的女儿小婷才7岁,由于家庭动荡,女儿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亲情温暖。
表妹也觉得自己做母亲不够好,就买了一只黑猫,想让它替代自己,多陪陪女儿。
可是,有一天表妹回家,躺在床上时,就看见小婷脸色冷漠地走到床边,眼神凶狠地看着黑猫,一字一字道,“妈妈,我想要杀死这只猫。”
小孩说的话,大部分家长都会觉得是“童言无忌”,不会当真。但是,表妹是个聪明人。她立刻就蹲下来,询问小婷为什么想要杀死猫咪。
后来才知道,这只猫咪正处在发情期,总是喜欢乱咬乱叫,表妹把黑猫送走后,觉得女儿还是应该由自己来陪。
一个月后,小婷变得开朗了许多,表妹重新买了一只黑猫,这次小婷跟它亲近了起来。
听到这里,兜妈胸口悬起来的石头才悄然落下。殊不知,如果表妹觉得小婷只是说的玩笑话,或者简单批评几句,后果会变成什么样。
大概,小婷真的会杀死那只猫吧?
小孩说的话,的确可以当做“童言无忌”,但是身为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和语气,也就是孩子的表达方式。
小婷的表达方式:语气深沉、表情冷漠、神态非常认真,这时候,如果家长不找出孩子这样说话的真实原因,或者觉得她说的是玩笑话,那么对小婷未来的身心发展是绝对没有好处。
童言无忌,家长不能放松警惕
兜妈领着小小兜去商场购物,商场外围正好聚集着一群coser,小小兜当时就指着其中一位穿着JK制服的女生道。
“这个女孩穿着的裙子好丑啊。”
小小兜说话的声音非常大,那位女生都听到了,兜妈只好歉意的朝她点点头,立刻带着孩子回家,进行了一顿“审美与礼貌”教育。
兜妈的同事知道后,说兜妈小题大做,“童言无忌,那么认真干吗?当场简单说说就好了。”
真的是童言无忌吗?小小兜的声音非常大,说出来的语气咄咄逼人,可见这是小小兜的心声,他并没有撒谎。
家长若是把孩子说出来的话,都用童言无忌搪塞过去,那对孩子的成长绝对没有好处。
有些话可以当做童言无忌,一笑而过。但有些话,家长千万不能放松警惕,要么毁掉的是孩子的未来,要么毁掉的就是孩子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