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打电话时冷场的尴尬?
自从手机出现了短信功能以来,人们越来越习惯用自己的大拇指替代嘴巴了。
“看着手机傻乐,冲着键盘猛摁”—很多青年人陶醉其中数小时,乐此不疲。如何化解打电话时冷场的尴尬?打个电话直接说不是更清楚吗?其实不然,因交流的即时性,电话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负担,例如打电话时冷场的那份尴尬。
事例
小张和同事们的关系一直不错,但是最近,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因此在工作中变得焦虑不安。
原来,他最近交了一个女朋友,最初双方经常通过短信来往,发展也很顺利。一次他打电话给对方,感觉对方的态度似乎很冷淡,他顿时感到非常紧张,是不是自己哪句话说错了?没话找话地闲聊几句后,小张草草挂了电话。从那以后后,他每次和女友打电话就会担心再次发生冷场。于是,打电话前,他会想好要说什么,一旦自己的思路卡壳了,或者自己传递出去的信息让对方卡壳了,就会让他更加紧张。久而久之,他开始对自己的交流能力产生了怀疑。
分析:用耳朵听语言,用心听非语言
其实,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真正“说”出来的信息量只占人们信息交流总量的20%~30%,而更多的是通过非语言信息来完成的,包括人的容貌、衣着服饰、手势、表情、体态、语调、彼此间的距离和双方的视觉交流等各个方面。虽然这些在平时不会被我们注意到,但是它却在潜意识里传递着最重要的信息。《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未见其面,先闻其声”给人留下了泼辣的深刻印象;而林黛玉那“两弯蹙眉,一双泣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外在气质,则让观者无不心生怜爱之情。这些信息都不是“说”出来的,但是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比语言更为深刻。
于是,在长达数万年的人类社会活动中,我们逐渐适应了“用耳朵听语言,用心听非语言”的交流习惯,以非语言信息来引导并调整交流成了促进我们交流的关键因素。而电话最大的缺陷就是不能传递非语言信息,这就会让很多人有无所适从感,从而在打电话过程中产生焦虑情绪。
我们的表达成功与否,不但取决于我们的沟通技巧和沟通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紧张程度。精神越是放松,我们的思维就越灵活;越紧张,也就越容易出现交流不畅的现象。如果通话双方都产生了紧张的感受,就很容易发生冷场的现象。同时,面谈时即使没话可说了,也可以通过非语言信息的交流促使双方找到化解尴尬的话题。但电话沟通不能像面谈那样传递非语言信息,所以,冷场现象难以被化解,从而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和沟通效果。
一般来讲,以下两种情况更容易发生冷场的现象: 如何化解打电话时冷场的尴尬?其一,当对方在我们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比如重要客户、领导或女友,而双方又还不是很熟悉或感到彼此间有隔阂时。当我们把某次沟通看得非常重要的时候,就会担心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自然也就越容易产生紧张感。
其二,性格内向者和有忧郁气质的人。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一批研究人员经过对1000名使用手机短信服务的人调查后发现,越是频繁收发短信的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忧虑感和内向型个性就越强烈。因为这样的人在交流过程中更容易顾及对方的感受,也更善于使用自己的非语言信息交流。而无法传递非语言信息的电话显然成了他们交流的软肋。
解决:如何缓解电话沟通中的尴尬局面呢?
首先,我们无须为了消除紧张感而刻意做什么“准备”。除非是汇报工作或采访,需要有一定的提纲,把所需要的都说清楚。而恋人、朋友间的交流事实上更多是通过语言交流感情,具体怎么表达出来并不重要。人际交往本身也不会因为一次交流而影响到对方的看法,而是多次交流中形成的综合印象。所以,不必过于在意一次电话内容,甚至把自己搞得神经兮兮。
其次,打电话时间不宜过长。并不是所有人都擅长煲电话粥。一般来说,腼腆和内向的男性不太爱打电话,而女性更喜欢从电话里听到男友的甜言蜜语。恋人在交往过程中需要相互理解,不要强求对方采用自己不擅长的交流方式来进行交往。我更推崇就事论事地打电话,在简单的寒暄后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算是一次成功的电话谈话了。
其三,想象着对方的样子,用热情去影响对方。广播电台里的主持人虽然未和听众谋面,但我们仍然能够被他们富有热情的语言和和蔼可亲的声调所感染。在这里介绍一个方法—想象对方的音容笑貌,当成是面对面地交流,这样可以让我们放松下来,即使对方看不见你,欢快的语调也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最后,综合使用各种交流方式。短信沟通允许双方不必即刻对另一方作出回复,从而留出了足够的考虑时间。比如男士向自己心仪的女士表达爱意时,常常会通过短信等方式来表达,这样对方有回旋的余地,也不会让自己感到特别尴尬。聊天工具上有很多表情符号,可以以诙谐、夸张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弥补非语言信息交流的不足。
当然,电话沟通能力是可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锻炼逐渐改善的。如果打电话会让你过于紧张,以至于经常刻意回避,严重影响交流效果,那么这可能提示你存在一定的人际交流困难,可以做心理咨询和人际交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