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也好,民间传说也好,都说岳飞是死于秦桧的陷害。秦桧嫉妒岳飞屡建大功,于是怂恿皇帝赵构连下12道金牌召岳飞回军,然后诬陷岳飞要造反,把他害死在监狱里。当时另一个元帅韩世忠曾经去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据说秦桧回答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也就是也许有,可能有的意思,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什么证据。韩世忠听了以后当然不服,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秦桧状元出身,满肚子学问,替岳飞弄几条罪在不赦的理由想来不是难事,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为什么偏偏要说出个“莫须有”的千古笑话来?“莫须有”三个字连韩世忠这样的武夫都骗不过去,怎么能取信于天下?由此可以推想,杀岳飞恐怕不是秦桧的主意,他说“莫须有”,就是“我也不清楚”,言下之意就是“不是我要杀他”。
那么,不是秦桧,又是谁要杀岳飞呢?很显然,非宋高宗赵构莫属。从事理上来说也是如此:秦桧再怎么样,毕竟是大宋朝的臣子,哪有想杀谁就杀谁的道理?何况他要杀的人非同小可,没有皇帝的授意如何行得通?
赵构要杀岳飞,原因有三:
一是岳飞提出的口号让赵构不快。
二是岳飞请立太子让高宗不满
第三就是赵构一心议和,金兀术又有“必杀岳飞而后可和”的话,这样就迫使赵构下了杀害岳飞的决心。
在中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迫害忠良的事,那罪大都记在一两个奸臣头上。其实奸臣固然可恶,可没有皇帝默许和怂恿,哪个奸臣能成气候?所以,该跪在岳坟前请罪的,是宋高宗赵构;该让我们反思的,是我们解读历史时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