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拒绝讨好型人格,从拒绝尬聊和无效社交开始。
我前两天把我的朋友圈介绍改成了:”拒绝尬聊与无效社交“在这之前,分别是”加我请注明来意“以及”加我请做自我介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自我介绍这种特别基本的礼貌成为一种需要被强调出来的事情,前两年,因为做代购的原因,我在穷游豆瓣很多攻略上都留了我的微信号,一直到今年都断断续续的一直有人加过来。
我原来是个老好人,从来不懂得拒绝,于是朋友圈多了上千不认识的陌生人,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以后我们都有可能会成为朋友,我不拒绝跟每一个有趣的灵魂成为朋友的可能。
但有一部分人,真是具有一种一句话忒死你的负能量,我决定从今年开始不做一个老好人,做一个有脾气的人。最近删了好几个刚加过来的陌生人,手太快还没来得及截图我们的聊天记录,就把他们删了。对话如下:
”有问题问你,那个R怎么发音,有没有什么诀窍能够快速掌握的“。我:“?”“大舌音”
我:“首先,我不认识你,不欠你的,也不是你的外语老师,你有问题需要请教出于礼貌你是不是得先自我介绍说明一下来意?等你学会讲礼貌的时候再来问吧。”
随后我就把她删了,在我看来一个没有礼貌的伸手党,跟她说那两句话都是浪费我的时间,没有礼貌的伸手党,这是一类人。另外一类人,属于莫名其妙类型,我并不认识他们,他们就有一种七大姑八大姨的理直气壮感。
我既没花你钱又没吃你家饭,实在没义务来解释这些有的没的证明自己的“清白”。我感觉我那一天的好心情都被他毁掉了,从那次开始下定决心不再把精力浪费在这种与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的无效社交上面。
其实我是一个挺爱社交的人,但凡和我相处过的人(一般都是我觉得有趣至少善良的人)大部分都能成为不错的朋友,但另一方面我是个对朋友的“售后服务”及其糟糕的人,因为我狠少会主动联系朋友,也很少与人线上聊天。
因为想努力的活在当下,不管是投入到当地人的生活还是感受当下的风景,而不是抱着手机期待着别人的嘴里和眼里那个完美的接地气的亲和的老好人。
如果真的把我的精力放在这种无效社交上面,我会对自己真正的朋友感到无比的愧疚感。
社交真是一件烦人的事情,所以很抱歉如果有的时候我忘记回复你的消息,我只是不想在和朋友在外吃饭玩耍聊天的时候还盯着手机回复消息,但我的习惯是晚上回家以后会检查一遍今天所有的消息再挨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