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段子 - 哪位艺术家是自学成名的?

哪位艺术家是自学成名的?

一、丢勒

阿尔勃莱希特·丢勒(1471-1528),一个金银手饰匠的儿子,生于德国纽伦堡。丢勒从小继承了父亲艰苦奋斗、勤奋求实的品德,即热衷于对一切事物有一种永不满足的探求精神。从师于纽伦堡艺术大师米·沃尔格穆特的丢勒,不愧是一个神童,他13岁就能独立创作完成一幅相当成熟的自画像,18岁时的自画像,在艺术上已经达到了大艺术家的水准。作为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丢勒,完全可以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遥相呼应。

丢勒是一位全才的大帅,他永不满足已知的世界,在生活与艺术的领域里不断探索和发现其规律。丢勒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雕刻家和建筑家,他在几何学、建筑学和造型比例的研究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历十年心血写出的《比例论》,是对世界绘画理论的杰出贡献。在丢勒的作品中,素描与黑白版画约占他全部代表性作品的一半。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版画是德国早期绘画的传统;二,他在1486-1489年从师沃尔格穆特期间,老师向他传授的也上要是素描和版画。

丢勒的炭笔素描特点是粗扩、雄劲,用线的轻重缓急极有分寸,而且比较洗炼。他在1500-1594年间,主要集中精力画人体与动物的素描练习。目的是要掌握写实的确切理解力,通过人体素描探究男女两件的比例差异,从中发现两性完美的人体比例标准。丢勒在游历意大利之前,在艺术上的创造性早为意大利许多知名画家所注目。1505年,丢勒在意大利时,比他年长40岁的名画家乔凡尼·贝利尼曾向他索要一支他用过的普通画笔,丢勒让其挑选,并当场作了示范.画了“一缕柔软纤细的女性波浪式秀发”,这使贝利尼大为惊讶。贝刊尼认为画如此精细的对象一定用特殊的画笔,可见丢勒技艺之高。

德国的文艺复兴与意大利、尼德兰在内容上略有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政治生活中有两件大事的影响:一是城市下层群众参加的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二是在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鼓动下展开的“宗教改革运动”。16世纪德国三位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画家丢勒、格伦瓦尔德、小荷尔拜因,就产生在这一时代,其中,以丢勒和小荷尔拜国的艺术功绩最富有世界意义。

德国艺术家很少表现人体美,因为他们不像意大利人那样接受过古希腊、罗马雕像的人体美的启迪。德国艺术一般重在表现精神气质,也许这正是日耳曼民族性格的一种绘画传统。小荷尔拜因留给后世的,除油画作品外,主要是杰出的素描肖像;丢勒的素描和版画侧是他毕生创作的主要方向。如素描肖像《母亲》是世界素描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丢勒笔下的《母亲》,不仅成功地刻画了自己母亲的形象,表现了儿子对慈母最深厚的爱,而且还表现出德国民族极为坚强的性格特征。又如 《93岁老人》,是为创作《圣哲罗姆》所画的素描稿,该作品的力度实为世界素描典范之一。丢勒的作品不仅属于德国,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荷尔拜因

汉斯·荷尔拜因(1497-1543)生于德国的奥格斯堡,该城仅次于纽伦堡,是经济最为繁荣的地方。它将欧洲商品传播到地球的另一端,同时又将东方的奇珍异宝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故此地极为繁荣。荷尔拜因是同名画家老汉斯·荷尔拜因之子。他在父亲建立的画室完成学徒时期。这座美术作坊成为奥格斯堡美术学校的奠基。荷尔拜因从青少年时代就倾向于自由的艺术风格。1515年,他离开父亲的作坊来到巴塞尔,开始受到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感召,并结识了著名的哲学家Erasmus von Rotterdan,尤崇拜其作《愚昧颂》等,该书对荷尔拜因的画风和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在巴塞尔从事插图艺术时,他将首批插图作品献给他崇拜的不朽作品《愚昧颂》。

荷尔拜因的艺术才华仅倾注于人物肖像,对描绘风景没有兴趣,尤笃尚苏格拉底的名言:“让我们 觉得有兴趣的不是树木,而是人。”故集中全力研究人物的面部表情及神态特征,追求的画品能将人物的瞬间性格与永恒性格区分开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

在巴塞尔逗留两年后迁居洛桑。用三年时间为该城市政官员设计室内装璜工作,其所有壁画体现了文艺复兴精神,其艺术成就远远超过他父亲。1519年又回到巴塞尔,被当地行会接纳为画师,并获得该市公民权。1521年,荷尔拜因为巴塞尔议会大厅绘制作品,表现希腊、罗马的历史故事及各种图案,富有鲜明的希腊、罗马精神,并体现出绘画与建筑艺术的非凡和谐。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思想与前期纯自由风格相比,更加紧密地和人的生存与命运连接在一起。152O年,画家与一个年长4岁有钱的寡妇结婚,遂安居于巴塞尔,但不久又去英国。

宗教改革运动来势凶猛,把巴塞尔所有教堂绘画毁之一炬,迫使政府官员宣布——禁止创作教堂画和所有宗教艺术。唯一被抢救的作品是画家夫人及两个孩子的画像。

1529年,荷尔拜因又离巴市前往伦敦。他联络英国的德籍同胞,为他们画肖像,这些画大部分都保留卜来。1536年.他被命为宫廷画师,成为英国“王室画家”。他画亨利王、皇太后及皇室人员,画得最多的是国王,同时也画过科学家、艺术家及陌生公民。由于技艺超群,小荷尔拜因倍受赏识并名声远扬,故获得了16世纪艺术家所能得到的全部荣誉。他的中晚期岁月,都是在伦敦度过的,全力为亨利王和王室效忠。

荷尔拜因贡献给亨利国王的宫庭女士们和其他王室人员的创作,均具有明显的理性风格,全力忠实再现被画对象、突出表现其客观性,画家不受他们瞬息万变的情绪影响的最好方法就是客观性。因此,画家把视点调节到在人物的面部进行现实的客观的观察,除此以外,他什么都不关心,这几乎与同时代的科学家相似。所以,他以绝对淡化、冷峻的态度作画。可贵的是,画家追求的不是神化的人,而是表现现实人的真实面貌。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依然具有与现实作品同等的吸引力。他的艺术富有平静和谐的高度美感。画家不仅吸收了文艺复兴时代形式的美学部分,同时在与现实生活结合的过程中又再现了他日益精湛的素描肖像艺术才能。他在巴塞尔时期的作品,为前期之作,均被该市收藏;在英国时期的作品,主要为中晚期作品,则被英国温索尔宫及部分私人珍藏。

荷尔拜因的素描艺术高度超过了他的油画。他的素描作品,有着精湛绝伦的艺术造诣,堪称世界一流素描人师之作。他继承了丢勒所奠定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简约传神的肖像画风格。荷尔拜因从严谨的德国素描传统中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志趣和表现的方面,形成了属于他个人的特有的线描表现技法。他的线条准确到位,依据线条的粗细、浓淡以及转折变化,暗示出人物头像的内部结构关系,而运用在衣饰等部位的线条则放松自如,具有简洁活泼的感觉。在作画过程中,他开始用“银笔”画在柔软的画纸上,最后用鹅毛笔蘸上褐锈色加重线条来提高力度。同时也多用炭笔画素描,他喜欢在自己处理过的画纸上,用米色、茶色或浅赭或各类冷色等水色染纸,经过加工的画纸最适宜发挥画家的技法。有时在素描上略敷淡彩,上有时使用粉笔,这此都依据表现对象而定。素描作品完成后,用一种阿拉伯树胶加骨粉混合的溶液喷固画面。此法是丢勒从意大利传至德国的。

荷尔拜因性情平和朴实,画风谨慎稳健。罗丹说:“他的素描没有佛罗伦萨画派的温婉,他的色彩没有威尼斯画派的艳媚。在荷尔拜因的线条和色彩中,有一种或许在别的画家那里所找不到的力量——庄严和内在的意义。”

三、门采尔

阿道夫·门采尔(1815-1905)出生于德国布罗斯劳。从小在父亲开办的一所石印工厂中干活,逐渐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30年,举家迁居柏林。不久,父亲病逝,年仅15岁的门采尔继承父业,独白担负全家四口人的生活来源。

18岁时,几经周折考进了柏林美术学院学习雕塑。但时隔不久,只因给学院院长留下缺乏天资、不可造就之名,被迫离开了他所向往的学府,从而踏上一条艰苦的自学之路。

门采尔最初的成名之作,是1838-1844年为歌德的诗《艺术家生活的道路》而作的一套版画插图,及后来陆续创作出的版画,这些作品显示了门采尔杰出的素描才华,并引起了德国艺术界的广泛注意,同时被“青年艺术家协会”接纳为会员。此后,门采尔的艺术声誉不断提高,并挤身于德国宫廷画家行列。

当时的德国,是腓特烈大帝执政的时代。在门采尔成为宫廷画家后,他的绘画作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表现和刻画腓特烈大帝时期皇宫贵族让层人物的豪华生活。大量作品反映的是当时皇宫礼仪、庆典宴会及皇帝生活等内容。其二,以平民及工人为素材,尤其是以工人为上题的作品以极强的感染力反映出工人生产劳动的场面。代表作是1872-1875年的《轧钢工厂》。

19世纪40年代,德国美术占有统治地位的仍然是落后陈腐的拿撒勒画派和杜塞尔朵夫画派。门采尔在早期曾受一定的影响,但后期将创作方向转入了现实生活。门采尔在现实生活中所反映和刻画的一切物象都来自于其他艺术家所不及的速写之中,即使在别人所不屑一顾的物象,他却能在凝神静气之后,激发情趣以至灵感奔涌.表现出势不可遏的劲头。他对浩瀚雄奇或悲壮贫瘠的自然景象皆一往情深,深情凝聚笔端,其疾笔速写有一种意气奋发、震撼心灵的昂扬精神。美是有生命的,生命永远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生动的物象往往呈现在过程中,画家最善于捕捉运动中的形象,甚至转瞬即逝的物象。从而锻炼了自己一手坚实、潇洒、泼辣而熟练的造型硬功。对于表现物象繁杂的庞大场面更具有惊人的概括才能,对于光的处理,他能用素描充分表现出空气的颤动和阳光的闪烁。

门采尔是一位很重理性的艺术家,为创作一幅画,必须先画大量的素描,人物、道具、环境……如创作《轧钢工厂》之前,他在工厂的火光和机器喧闹声中画了几百幅现场素描。世界上尚无哪位画家像门采尔那样肯在素描中沿着最为精湛的艺术峰脊走钢丝,一旦失足就会落入矫揉造作的无底深渊。他作的用心之细,使人感到他和落笔成画的粗豪的印象派同样都是天才。他是精心创伤的巨匠。

另外,门采尔始终严肃地对待自己每一幅作品,对同一个题材,往往经过很长时间,一再深入研究后又反复重画,直至完全满意为止,决不半途而废。他深知,艺术不可能在空设的庭院和假想的楼阁中诞生,也不可能弃源寻水,即兴而成,总是需要到生活的海洋中,人生的天地里觅寻,然后立意、创形、刻画、塑造,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才是引人入胜的艺术。

俄国评论家斯塔索夫曾 他是德国当代“第一个最伟大的画家”。俄国彼得堡艺术学院授予门采尔为该院荣誉院士称号。这位画家之所以受到俄国如此重视,是因为他的艺术对客观世界的表现与俄国进步画派的作品具有某种***同性。然而,决不相同。

门采尔是一位异常勤奋的画家。岁月有夕阳,艺术无黄昏,直到暮年他仍作画不辍。

四、珂勒惠支

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生于柯尼斯堡,是德国最杰出的版画家、素描家。她的作品曾在30年代和70年代在我国展出,其作品极富有时代感和革命性,同时更具有民族色彩。1927年,当时对一切事物采取冷漠态度的罗曼·罗兰,对珂勒惠支下了一句中肯的评语:“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是当今德国一支最优美的歌。”与画家60年的创作生涯比较,在与她同时代的艺术家中还没有一个人的作品像她那样紧凑严谨,那样富有人民性和完美无暇。德国作家博多·乌泽说:“珂勒惠支塑造了我们民族面貌的主要特征。我们大家都是这位探索真理的、受苦受难的德国母亲的儿女。人们见到我们就想到珂勒惠支,在珂勒惠支的作品中,人们又见到了我们。”

她的全部作品,除了早期一幅笑得很自然的自画像和注明1910年所作的腐蚀版画《母与子》之外,再也难找到明朗欢快的气氛。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的一生,多么强烈地沉浸在激动和活力之中,沉浸在痛苦与思念之中。”她面向世界,忠于生活,反对战争。正是这些品质,使她的作品成为德国民族的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乌泽说:“这些作品像一枚两极之间晃动的指针,可以用《母与子》和《死神与妇女》这两幅作品来表示。”她所有作品,都来自一个源泉,而且又汇集到一条大河之中。

珂勒惠支在其早期作品中,本着德国自然主义的精神,强调叙述性因素。她说:“我当时除了叙述性的艺术外,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艺术。”在动荡的政治生活中,她深受革命运动的影响。1893——1897年所作的《纺织工人起义》和1901年——1908年所作的《农民战争》组画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表达农民和工人的苦难和失望。她的作品,呼唤援助、同情和怜悯,她呼唤的是每个人的良心。她反对统治势力,表示气愤,但并不号召暴力革命以及社会和世界面貌的改变,画家在日记中写道:“我不是一个革命者,而是一个进化论者。”

珂勒惠支画了多幅自画像,但这些作品并无任何个人心理描写的因素,她表现的主要不是本人,而表现的是德国母亲的悲剧。她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每当我创作一个女人的形象时,在我脑际浮现的始终是一个看到世界苦难的女人。她凝视着世界,缄默不语,歌德也许能找到语:‘内心的迷宫’或‘极乐世界的渴慕’。”

珂勒惠支的创作活动,虽然接触到各种流派,但并未受这些潮流多少影响。她坚毅地冲破了自然主义的束缚,反对象征主义逃避现实的观点,她用震撼人心的表现方法塑造了德国人民革命史上达到顶点的悲剧形象。画家的艺术风格,实质上是表现主义,但她那独有的罗盘针始终对准着人类的尊严和对真理的渴求。

珂勒惠支是杰出的版画家、素描家和雕塑家。她在问忆录中写道:“我的色彩不堪造就,我偶尔读到了马克斯·克林格尔的《色彩与素描》,于是感到自己根本不是一个色彩画家。”1911年5月25日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德国的艺术无论如何需要吸收罗马时代的精华,法冈人l卜是凭他的灵感幸运地达到了绘画的天才境界。而德国人则缺乏色彩灵感。”

珂勒惠支的黑白艺术是20世纪的高峰之一,如《织工》、《织工队伍》、《在工厂主家门前》和《牧场》多次在展览会上获得成功。当她的组画在勒尔特车站展出后,当时理事会的审查者之一门采尔曾建议给《织工》颁发小金质奖章,但国王拒绝了这个建议。然而,从此她跃入了第一流艺术家的行列。后来德累斯顿的收藏馆馆长马克斯·勒尔斯买下了这套组画,并在馆内给对珂惠支颁发了小金质奖章。她获得成功后,声誉大振,并应美术女校聘请任素描课教师。

1933年1月,第三帝国纳粹掌权后,她最困难的时期开始了,当年2月,珂勒惠支教授第一个被驱逐出普鲁士艺术学院,在博物馆、展览会上她的作品也被取缔。

战争的暴风雨和法内斯的黑暗势力,使她和千千万人遭难的人们一样受到学生打击。1914年,长子彼得在弗立德阵亡,她几乎全垮了!她用悲痛的泪水浇灌着儿子墓地的鲜花。为怀念自己的儿子及战争中的所有阵亡者,经过伴随苦痛的长年酝酿和构思,1932年完成了跪在墓前的《双亲》雕像这一伟人杰作。

哀悼儿子的内心悲伤和对整个民族遭到深重灾难的悲愤都汇集在她的心头。卡尔逝世后,她再一次被抛向孤寂和痛苦的峰巅。1942年,次子彼得又在俄国阵亡,长孙也相继阵亡于疆场,她的家和儿子汉斯的家也都在战火中化为灰烬。痛苦折磨着她,痛苦震撼着她,但她决不为痛苦所屈服。她在最悲痛的岁月,坐在自己的栖身之所——莫里茨堡一间斗室的窗边,听人给她朗读歌德的《浮士德》。她记录着云的运行和风的流动,从中寄予着对死人的人们的怀念和对活着的人的无限希望。

纵观珂勒惠支的全部作品,正是她生命的精华。从她的版画、素描和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女艺术家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以及她对人生、对艺术、对战争与和平的行法,尤其是对劳动者始终燃烧的一颗赤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