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症状。它是由真菌中的镰孢菌引起的根部疾病。发病期为6-8月。初期根部呈褐色腐烂,之后逐渐膨大。发病严重时,地上部分枯萎死亡。
②预防方法。注意作物轮作,及时排除积水。低洼地区或多雨地区的种植应在高垄上进行。整地时每667 m2用5 kg多菌灵消毒土壤。及时拔除病株,用石灰消毒病点。发病初期用40%柯文粉1000倍液灌注,每15天1次,连续使用3 ~ 4次。
(2)环腐病
①症状。一种由炭疽菌属真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危害叶片,6月份开始发病,7、8月份加重,与高密度、高温高湿有关。病叶斑近圆形,直径5 ~ 10 cm,褐色,同心轮纹,其上有小黑点。严重的情况下,它会膨胀成碎片,使叶子从底部到顶部枯萎。
②预防方法。冬季清园,把地里的枯枝、病叶、杂草烧掉。夏季高温季节,加强田间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以减少发病。发病初期喷施1: 1: 100波尔多液、65%代森锌6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3)叶枯病
①症状。它是由真菌中的菌核菌引起的一种叶部病害。病叶两面有斑点,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 ~ 5厘米,白色,常受叶脉限制,上面有小黑点。严重的情况下,病斑汇聚,叶子枯死。
②预防方法。秋后清园,焚烧田间枯枝、病叶、杂草;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及时中耕除草,雨后及时排水;间隔10 ~ 15天喷洒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1: 100波尔多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2 ~ 3次。
(4)紫羽病
①症状。由真菌中的担子菌引起的疾病。害根,病从须根开始,然后延伸到主根;患病部位起初是黄白相间的,可见白色的索,后来变成紫褐色。病根由外向内腐烂,外侧的索状体交织成菌丝膜,破裂时有食糜残渣流出。地面上的病株自下而上逐渐变黄枯萎,最后死亡。
②预防方法。实行轮作,及时拔除病株,焚烧。病房用10%石灰水消毒,控制传播;多施基肥,改良土壤,增强植物抗病能力。山区每667米施50 ~ 100公斤石灰粉可减轻危害。
(5)立枯丝核菌
①症状。一种未知真菌引起的苗木病害。主要发生在出苗和展叶阶段。幼苗受伤后,病苗基部出现黄褐色涝渍条纹,随病情发展变为暗褐色。最后,患病部位萎缩,幼苗坍塌死亡。
②预防方法。播种前,按种子量的0.2% ~ 0.3%用30%立枯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进行脱毒;苗期发病时应及时拔除病苗。一般用500倍的利枯灵、800倍的75%迪克森、300倍的10%双消灵水溶液灌根。
(6)炭疽病
①症状。主要危害茎基部。发病后迅速蔓延,经常倒伏成片死亡。
②预防方法。出苗前喷洒70%杀菌剂500倍。每隔10 ~ 15天喷施1∶1∶100波尔多液,连续3 ~ 4次。
(7)流行病
①症状。主要危害叶和根。
②预防方法。雨季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每隔7 ~ 10天喷一次1∶120波尔多液或迪信通500倍液,连续2 ~ 3次。
(8)根结线虫病
①有害症状。根结线虫主要危害根系,尤其是侧根和须根。在侧根和须根上,也就是虫瘿上,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肿瘤。切开虫瘿,可以看到一种无色透明的小颗粒——雌性线虫。由于根系受损,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受阻,表现为长势弱或发黄,引起早衰,遇旱易枯死。茎被根结线虫为害后,常引起根部腐生菌的感染,使根瘤腐烂。在严重的情况下,它可以发展成整个根部腐烂,导致患病植物的死亡。
2生活习惯。根结线虫以病根或卵囊留在土壤中越冬,病土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春季破卵的2龄幼虫侵入幼根,固定寄生虫,刺激宿主细胞过度分裂形成肿瘤。孵化的幼虫迁移到邻近的根部并引起新的感染。带病土壤的运输,包括雨水、灌溉水、农具、人畜的搬运,带病苗的移植,是线虫传播的主要途径。
根结线虫是好氧动物。根结线虫的虫瘿大多分布在土壤表层,尤其是3 ~ 10 cm的表层。地势高、结构干燥、含盐量低、中性反应的沙土适宜其幼虫活动,故发病严重。连作有利于根结线虫的危害,且年限越长,病害越严重。肥料不足,长势差,遇旱地上部分症状加速。
③预防方法。与水稻或其他水生作物轮作,或土地的冬季灌溉;移栽无病苗;在发病区育苗时,也可在种植前0个月用80%绵龙可湿性粉剂(22.5公斤/公顷)1处理土壤,或在整地时用石灰氮(1500公斤/公顷)处理;培育抗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