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
根据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目前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11,法国约为8.4,日本在8.4-8.5之间。犹太人每年的阅读量居世界第一,平均每人每年64本书。以色列有1000个图书馆,平均4500人,只有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就有一个。以色列的图书数量、出版社数量和人均图书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有6543.8+0.3亿人口。除去课本,一般人一年看的书不到654.38+0本。所以,让学生,尤其是刚进校门的小学生爱上阅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小学阶段,独立阅读对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只看课本而不会真正去读的人,是‘不善于思考的人’,是会‘受到精神空虚威胁的人’,是‘命运不令人羡慕的人’。
在新大纲中,课外阅读被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要求提出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享受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不少于5万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拓展和延伸,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那么,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爱上阅读呢?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来培养。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有欲望,才会主动探索学习。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求知需求和情感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借鉴他人,或巧妙设置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营造“我要学”“我要学”的积极教学氛围。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体现在课外活动中。
1,抓课堂为主阵地。
低年级的课文故事性很强,很多章节以童话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某些人生道理。在教这样的课文时,我并没有把重点放在“教”上,而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剧、课本剧、情景喜剧的形式去“玩”课文。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集体,共同进步。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1课,就是一个有趣的童话。讲述了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民怨沸腾”的故事,而聪明的小猴子则让大家按照自己的习惯生活,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尊重,最终成为真正的森林之王。教这篇课文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把课文搬到讲台上。在小组中,孩子们讨论如何表现猫头鹰的神气和袋鼠的兴奋,如何把活泼聪明的小猴子玩到位。教室外寒风萧瑟,班里讨论却如火如荼。然后我让一组表演,其他同学认真看。看完之后,他们做出了积极的评价,同时也学会了借鉴和模仿。一节课下来,孩子们不仅生动地表演了这个童话故事,还理解了课文的内涵,达到了学习目的。同时也懂得了合作共赢,互相学习的道理。久而久之,孩子爱上了语文课,不再把语文理解为无聊的代名词。
2.课外阅读给学生想象力的翅膀。
从教四年,带了两个年级,深深感受到二年级在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性。经过第一年的训练,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并能借助汉语拼音阅读和理解整篇文章。于是,二年级伊始,我借助“建设书香校园”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图书漂流站”和班级图书角的功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在班级图书馆角,除了从学校图书馆借的书,我还动员所有同学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学校,实现资源的享受。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各种书籍,比如漫画史记,阿水真人真事,天方夜谭等。,丰富班级图书角。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科学地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让学生接触到学习资源的精华。”所以我也选择适合小学低年级的书籍来引导孩子朗读,比如曹文轩的《儿童文学》,杨的《校园文学》,日本作家的《窗边的小豆豆》。让孩子在书海中自由遨游。
低年级的学生可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喜欢看什么样的书,适合看什么样的书。我觉得老师不应该过多干涉学生,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课外阅读的主体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好书。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前期,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身心特点和性格特点的书籍。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人文都要涉及。鲁迅先生在给严立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只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作品也不好。《大纲》要求低年级小学生课后阅读至少5万字,这无疑意味着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泛读才能弥补课堂教学和课本阅读的不足。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科学家,这个社会需要各种人才。而良好的语文素养是从学生自觉爱上阅读开始的。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我觉得这是小学低年级老师最重要的任务。
第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在《中国日报》中写道:/FONT & gt;文章举例>序言指出:“读书和写作都是生活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养成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质量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和积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人的宝贵财富。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在我看来,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重要条件。所以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就是我们班的阅读时间。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坐在教室里,拿着一本书静静地看书。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无声的例子,同时可以维持阅读秩序,为学生讲解疑难问题。小学生活泼好动是他的天性。起初,他们可能无法在一节课上安静地阅读,包括一些孩子在一节课后频繁地换书或只是阅读插图和故事大纲。在这里,老师要做好引导,教育学生认真阅读每一本书,慢慢锻炼学生形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育学生做生活中有爱心的人,关注生活中的一草一木,把握生活中感人的场景,在心中形成丰富生动的形象,善于思考问题,把生活积累与所读的文章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教育学生养成爱护书籍的好习惯。
读书前要洗手,爱护书籍,轻拿轻放,不要撕页、卷角、乱涂乱画、折叠或卷起来,读完后要放回原处。好习惯一旦养成,将会让你受益终生。
第四,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姿势。
不要歪着头或躺着看书,吃饭、走路、睡觉、坐公交车或光线不好时也不要看书。
第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张之洞曾说:“读书无意义,徒劳无益。”因此,教师必须给小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1,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阅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比如大声朗读、默读、圈标、借助词典等参考书排除障碍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好的阅读方法运用到日常阅读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
2、不动笔墨,不读书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文笔。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记下好的单词和句子,做好读书笔记。这样既能锻炼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又能为高三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教育学生经常翻看自己的读书笔记,而不是只记不读。
3.复述文章的内容
在日常教学和外出听课的过程中,总会听到老师让孩子“补全单词”。小学生刚学会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还不能使之完整具体。但是,我觉得单纯在语文课上纠正效果不是很好。如果学生在日常阅读中总能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我想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第四,家校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国政学顾问柳斌先生曾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以读书提高中华民族软实力》,其中说:“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生,是一个缺乏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生;不注重读书的家庭,是平庸的家庭,没有文化氛围;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校,是一个沉闷、僵化、缺乏朝气和活力的学校;一个不重视读书的民族,是一个缺乏发展潜力、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应从学校、班级、家庭三个方面构建语文阅读环境,培养孩子无时无刻不在阅读的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阅读情境,产生强烈的阅读意识和兴趣。
在家长会上,我向家长们详细讲述了阅读的好处,并呼吁每位家长每天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读一会儿书,在家里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每学期为孩子挑选一批可读的书籍。通过家校结合,学生每天有书看,有书读,阅读习惯逐渐养成。
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个月专门用两节课进行一次“阅读交流会”,让孩子们亮出自己的“阅读交流卡”或开展“美国散文阅读大赛”、“诗歌阅读会”、“好书推荐会”,有效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循序渐进地推进课外阅读。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就能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就能有所收获,获得乐趣。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语文教学应当注重语文的积累、理解和运用,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鲁治平的《语文课程新探索》也指出:“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养成过程。”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让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不断的潜移默化和影响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总之,要努力搭建学生阅读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提升人文内涵,让他们无论是喜、悲、歌、舞、爱、恨、恶、恨,都能乘着想象的小船畅游在书海中...感受生活,倾吐自己的气质,放飞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