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构建反腐倡廉“大使命”格局的客观必然性
构建反腐倡廉“大教育”模式有其客观的思想理论基础。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随着运动而变化发展的。也就是说,反腐倡廉宣传工作还必须积极组合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各种教育优势,共同为反腐倡廉宣传工作服务,才能真正发挥反腐倡廉宣传工作的作用和影响。第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最坚实的文化基础。儒家文化是一种提升教育功能的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虽然它最初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它对真善美的宣扬,对诚实、勤奋、节俭的倡导,已经从主体、客体、方式上勾勒出一个“伟大使命”的雏形。第三,中央倡导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最现实的思想基础。
构建反腐败“大宣传教育”格局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紧迫性,主要表现为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严峻性与反腐败宣传教育工作相对滞后的矛盾。一是从省部级干部到农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并发。据统计,从2003年2月65438+到2004年10月115,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的省部级干部、局级干部415,县处级干部5916,县处级以下干部65438人。其次,腐败正从经济化向政治化甚至社会化发展。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贿赂选官、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等案件的发生,说明腐败已经蔓延到社会组织和社会各个领域,腐败的负面影响也从党政干部队伍内部蔓延到社会其他成员。第三,腐败分子的思想根源,多表现为信仰的丧失。很多腐败分子,在案发后的“悔过书”中,大多把自己的腐败归结为“忽视学习,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等等。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腐败现象,邓小平同志明确认为“忽视了教育”,但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宣传教育成了形式主义的代名词,宣传教育在形式、内容、方法上缺乏必要的创新,“信仰缺失”成为必然结果。
二,构建反腐败“大教育”格局的主要措施
创新理念,重塑新目标。按照构建“大使命”格局的要求,将过去“小使命”的一维目标修正为“大使命”的三维目标,即由“构筑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单一目标调整为构筑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辅之以培育全体邮政员工提倡诚信节俭的精神,从而在整个邮政行业形成诚信的口碑。 这一综合目标的确定,是构建“大使命”格局的基础和前提。
拓展空间,营造广阔环境。首先,要扩大主体,营造纪检监察、人事组织、工青妇等青年组织、教育、文化、新闻宣传中心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使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由纪检监察的“独角戏”转变为多部门的“合唱”,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声势浩大。其次要扩大对象,从党员干部扩大到普通邮政职工。第三,我们应该扩大教室,从室内延伸到室外。诚信教育的课堂不仅要从会议室走向各种培训班的讲台,还要延伸到部门、班组、家庭。
充实内容,形成完整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加强儿童诚信教育,学校和家庭责无旁贷。作为父母,尤其是有领导干部身份的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观。第二个层面是对普通员工的舆论教育。一方面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的认识,另一方面动员和号召他们依法行使监督权,揭露纪检监察工作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第三层次是对党员干部的综合教育,主要包括主题教育、规矩教育、正面典型教育和因地制宜的警示教育。第四个层次是对领导干部的形势教育,重点是理论教育、反腐败斗争形势教育和警示教育。
丰富形式,搭建网络平台。从历年来各地探索采取的宣传教育形式来看,一般有三种类型值得推广:知识型形式,如知识讲座、知识测试、情况报告、知识竞赛、答题竞赛等;艺术形式,如文艺晚会、演讲、诗歌、小说、书法、漫画、广告、电影、电视剧等。;物化形式,如编辑读本、建立传教基地、经营网络、制作光盘、发送短信等。这三种形式纵横交错,相辅相成,体现出立体化、网络化的特点。
完善机制,激发潜在合力。一要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宣传教育工作要建立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并重、纪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参与的基础上。二是建立工作责任机制。比如纪委要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人事部门要把反腐倡廉教育与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理论研究部门要加强对反腐败现象的对策研究;宣传部门要开展切实可行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做到市场上有书看、电视看、广播听、报刊看、网上有信息看。三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各级各部门抓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抓宣传教育工作的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