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这个年纪,电视不应该退出我的生活,可它的确已经过早地退出了我的生活。唯一钟爱的是孟非主持的《非诚勿扰》,从第52期到500期,再到后来的改版,可以说我很认真的看了十多年。台上的美女帅哥一波又一波,如过眼云烟,在我心中留下印记的也唯独主持人孟非,那三分浅入深出的机智和幽默,内敛式的自嘲和讽刺,让人笑过之后,留下若有所思的份量。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他的粉丝。每次看的很激动时,老公也会时不时跑过来一起跟着看,但,每每看完,他总是很酸的撂下一句话:“我看你是恨不得和我扯个离婚证站到那台上。”哈哈,哪有。我所看的非诚是因为它浓缩了我对精神的追求。
最近,单位任务繁重,孩子脚伤,想看点轻松愉悦的东西,加上近几期男嘉宾一上来就会说:“我正在看孟爷爷的‘随遇而安’”。好吧, 《随遇而安》就这样恰逢其时的撞入我的视野了。
书比我想象中的要好,他诚挚的讲述着自己四十年从平凡到精彩的坎坷人生,把所经历的人和事,所思所想用文字处理得像悬疑小说,起承转合,无不拿捏得恰到好处。虽然在节目中孟非一再强调这本书里没有教育,没有励志,但我还是从孟非对重庆故乡的怀念,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高考落榜后的彷徨,以及在印刷厂工作时的艰苦与挣扎和电视台里的逐步成长里读出了他的朴实、淡定、睿智和俏皮,当然还有努力和心酸。一路走来,真的随遇而安。
当我读到“如果我的性格中还有善良的成分,我相信一定是重庆这座城市给我的”这句话的时候,我想我可以感受得到他对这个城市深深的爱,这也让两次去过重庆的我对这个城市再次产生了许多幻想。
当我读到喀纳斯的不醉不归,公主堡的惊魂未定,还有可爱的小战士时,这些都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西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在这壮美,震撼,历险,友爱的情绪里荡漾着。。。。在塔吉克风俗“姑娘追”的结尾,他写这样一句话“每当拍摄这些少数民族的民俗和歌舞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们汉族人既不能歌,也不善舞,相当无趣。”读到这,竟让我生出很多无法摆脱的深沉悲凉,或许在悲自己那些渐渐放弃的爱好吧。
? 当我读到他和小资本家的爷爷洗澡那一段“那会儿在澡堂泡澡,总会碰到有人唱戏。在那个空间低矮、灯光昏暗、蒸汽弥漫像水牢一样的地方,每天都有几个老先生唱着他们拿手的京剧段子,雾气深处传来的唱段深深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健康池是老澡堂的一个缩影,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我想,爷爷要是还在的话,看到那个池子被拆掉,他一定会老泪纵横”时,我仿佛跟随他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那个我这个年纪的人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小时候,妈妈经常带我到建设路市场一家二层楼的澡堂去洗澡,一次1毛,虽然没有京剧可听,但是每周排队洗澡的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一直都在。孩子两岁多时,唯一一次领着他上洗浴中心,那种奢华与神秘让我对当年妈妈带我洗澡那一幕甚是怀念。此时,也只能感叹岁月沧桑,人生如梦。
而他对德国、希腊、美国、以色列的见闻,让我对民主、和谐心生向往。
书中也有很多让我感同身受的地方,如:跟着外婆长大,12岁时来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偏科严重,尤其数学等等,仿佛一一把我拉回了天真烂漫的童年。而唯一让我久久不能忘记的便是他对童年的回忆。可爱、真挚、重情义的小伙伴;跟亲戚一样的街坊邻居;看星星、斗蛐蛐、夹竹桃等等。而这些,让我有回味自己那匆匆飘过的童年的同时,更有对自己孩子童年的感叹,就像文中所写:“现在孩子的生活里,没有蛐蛐儿的叫声,也没有野花的摇曳,更没有夜晚在草丛中飞舞的萤火虫,他甚至从来没有空闲的时间可以望着满天星斗发呆。他的生活里,只有奥特曼、变形金刚、超人、蝙蝠侠和蓝精灵这些已经不具备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审美价值的东西了。” 真的,今天的孩子,已经享受不到纯粹的无忧无虑的童年,他们的童年缩短了。
看完书,再回想电视里孟非主持非诚勿扰的风格,有着其书如人的感觉。有主见、不强势,像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一样,孟非最可贵的,是在红地毯上走多了,却依然能很适应地走在马路上。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地方。而且孟非还真的应该是文科出身,涉及人文地理的方面时总仿佛有丝丝余秋雨的酸儒味道。
我很清楚,自己对娱乐圈人士写的东西一向不感冒,但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看,随遇而安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是谁都能做到,尤其在这样一个忙忙碌碌、纷纷扰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