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内厂太监,正德“八虎”之首——刘瑾。这位正德年权倾朝野的宦官,从正德元年崛起,到正德五年被处死,他真正站在舞台中央的时间也就区区五年。
五年的时间,刘瑾欺上瞒下,结党营私,打击异己,贪赃枉法,被士大夫们恨得咬牙切齿。但又很少有人提起,刘瑾的出现,帮助了明武宗朱厚照迅速坐稳了皇位,肃清了弘治年朝臣揽政的遗风,并在其推行的“刘瑾新政”中,为日后“嘉隆万改革”积累了大量经验与教训。
我眼中的刘瑾,是一个性格偏执的人。 他兜兜转转大半辈子,好不容易发迹, 一边是狼吞虎咽难看的吃相,一边又是抬头仰望牌坊的憧憬 ,矛盾而又复杂。
我们有刘瑾的生卒年份,却很少有其早年的事迹。只是知道他是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后来是成为了一位刘姓宦官的养子,遂改刘姓。
我这里有刘瑾早年的一种说法。刘瑾的爷爷原是京官,因为牵连朝局斗争被杀。刘瑾的父亲侥幸逃脱,流亡至陕西,以在街头贩卖果鲜为生。虽谈不上富贵,日子倒也过得安逸。
直至一天,刘瑾与父亲在街上遇见了出来采买的宦官,并发生冲突。父亲为了保护刘瑾,活活被宦官及其随从打死。刘瑾暴怒之下,也失手刺死了对方一人。刘瑾趁乱跑回家,刘母得知此事,怕官府追查,便让刘瑾离开家乡,之后自尽从夫。
孤身一人的刘瑾历经艰险,来到京城,净身做了一位小黄门,随后认了一位刘姓宦官做义父。但刘瑾依旧在阉人底层混了很多年。弘治年末,大太监李广倒台,刘姓宦官也受到了株连。另一位权宦看刘瑾可怜,便把他推荐到了东宫去服侍太子。太子就是日后的明武宗朱厚照,而这位推荐刘瑾的宦官,就是大名鼎鼎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
这个故事绝非我凭空捏造,且可信度极高。
刘瑾应该是弘治晚年来到朱厚照身边的,这个时候他的年纪已经五十岁出头了。刘瑾能够成为“八虎”之首,与他擅长哄逗十几岁的朱厚照开心密切相关。
一个五十多岁的人,能够得到十几岁孩子的欢心和认可,其实是非常难的。但是刘瑾做到了,并且成了东宫众多宦官里的佼佼者。这股强大的内在驱动,来源于他对权势的渴望。
没有权势,爷爷就只能乖乖束手就擒;没有权势,父亲只能在街上被人活活打死;没有权势,入宫多年的义父依旧只能依附他人任凭宰割。
刘瑾恨宦官吗?肯定恨,但他更恨那个世道。但他仅仅一介布衣,无亲无故,想要飞黄腾达,科举之路与他无缘,唯有净身入宫方有一搏的机会。所以他恨宦官,却也义无反顾地自己做了小黄门。
他拼尽全力,上下逢迎,左右巴结,甚至得到了一个“刘利嘴”外号,可他的宦官之路依旧没有起色。直到他来到了太子朱厚照的身边。
这样的人生轨迹,我们又怎么能奢望刘瑾会成长为一个三观正统,性情刚直的人? 他所有的油腻,滑头,狡黠,乃至狠辣,说到底不过是他大半辈子用血换来的生存技能罢了。
我以前说过, 在明代所谓的阉党就是皇党 。明英宗朱祁镇十六岁事实亲政,王振开始揽权;明熹宗朱由校十六岁上台,魏忠贤横空出世。现在十五岁的明武宗朱厚照登基,“八虎”登上了 历史 舞台。
明代皇帝还有一个奇怪的规律,上一位君主与朝臣们走的近,继任者上台后往往都会与大臣们矛盾激化。理由简单,除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更重要的是 新皇帝们要立威,要集权,而这势必遭到朝臣们的抱团反补。
以刘瑾为首的“八虎”,本就是东宫旧人。主子做了皇帝,他们水涨船高,一个个政治地位得到提升,开始进入要害部门任职,本就无可厚非。但朝臣们想到了当年的王振,当初的汪直,决心把刘瑾等潜在的威胁扼杀在萌芽。
当内阁携同六部九卿***同上疏,要求诛杀“八虎”时,刘瑾知道自己最危险的时刻和最大的契机同时到来了。他带着东宫旧人们连夜进宫到朱厚照处哭诉,言语指击皇帝心中最大的恐惧: 司礼监与朝臣们联合起来,陛下日后如何自处?
朱厚照明白刘瑾的话绝非危言耸听,年轻的皇帝终于下决心与朝臣摊牌。那一夜之后,刘瑾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明新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八虎”其余成员也都进入了东厂,西厂,京营,十二监等担任要职。
这就是刘瑾的老辣。
刘瑾为什么被骂得这么凶?因为 在整治朝臣这件事情上,刘瑾做的凶,做的肆无忌惮 。
朝臣们在正德元年的这次抱团反补,以失败而告终。直接的结果就是内阁中的刘健,谢迁离职,然后刘瑾根据名单开始报复。从六部尚书到科道御史,从京城主事到地方府尹,刘瑾用革职,降职,减俸,杖责等各种手段进行打压,牵连人数达到数十人。
这种事情王振,汪直之流也未曾如此胆大妄为。但事情还没完。正德二年,随着刘瑾权势日盛,刘公公直接召集群臣跪到金水桥南,用 “矫诏” 的方式对着群臣直接宣布所谓“奸党”名单。
这份名单里,几乎包括了当初反对刘瑾的所有大小官员,又是数十人。这可谓刘瑾的高光时刻。我这里用“矫诏”这个词,并加上引号凸显,原因有二。
其一,在这件事上,后世普遍认为刘瑾是假传圣旨,因为如此赤裸裸地凌辱大臣与朱厚照后来的行事风格迥然相异; 但我认为考虑到正德初年朱厚照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刘瑾此举经过年轻皇帝首肯的可能性非常大 ;
其二,刘瑾作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 在内阁票拟递上来之后,直接加入司礼监宦官的意见,并代皇帝行”批红权“,这是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
不论这份“奸党”名单是刘瑾的主意还是朱厚照的授意,他都反映出了皇党要打压朝臣的态度之坚决。但我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刘瑾对付朝臣,真的做得够狠吗?
刘瑾是正德年的一位“酷吏”,这点毋庸置疑。
刘瑾发明了所谓的“枷刑”,一百多斤的大枷子扣在犯官身上,让他一跪就是几天,很多人因此丢了性命。刘瑾要动谁,只要表表姿态,手下马上就能把对方整得罢官远谪。 但刘瑾不算是真的“凶”,因为他还能听到骂声。
我不知道我表达的意思是否明确。 朱棣动不动就杀大臣,却很少听到骂他的话?朱厚照偶尔打一下朝臣的板子,昏君的叫法就马上传开来。 刘瑾也是这种情况。
我再说得难听点, 皇党用发布“奸党“名单这个办法来对付朝臣,说破天也是是示威性大于实质效益,并不能达到真正恐吓的目的 。
朱厚照后来也是明白过来,索性就不理内阁,不理朝臣,自己单独搞了一个豹房,弄了另外一个系统来治国。
但刘瑾算是被推到了风口浪急的大潮上了,所有人都红着眼狠狠地看着他。如果说正德元年刘瑾的上台与内阁的人事调整,算是“八虎”的自保,那么正德二年刘瑾发布的“奸党”名单,则基本注定了他最后悲惨的下场。
刘瑾是否明白自己当时的处境?他肯定知道。但是他没有回头路,五十多岁的他,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并从未想过自己的退路。这也是他偏执的性格所导致。所以接下来的路,他明明看到了很多坑,却依旧义无反顾地往里面跳。
文章开头我说,刘瑾的吃相很难看。刘瑾可是入选了“世界 历史 上最富有的50人”排名,据说后来被抄家,所得财富折合成银两达3亿两。
他的敛财,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只要是经他手的银子,不论何种用途,都会狠狠截留一部分;所有来京官员,都要来给他送“见面礼”,身上钱不够的可以从京师这借高利贷,放贷的也是刘瑾;甚至到后来,只要是有官员得到升迁,都要给刘瑾送上一份礼,以表谢意。
但可笑的是, 刘瑾如此一位巨贪,却是当时的反贪达人 。从正德三年开始,刘瑾处置了一大批贪污行贿的官员。其中有向刘瑾行贿的,也有被刘瑾知晓向他人行贿的;同时他严格限制官员滥用朝廷驿站,即使是官员正常外出办差,也需要层层审批才能使用。
刘瑾恢复了明初的“ 罚米法 ”,官员犯罪可以“罚米输边”来减刑。但罚米的数量是很夸张的,当初刘瑾罚户部尚书韩文“罚米输边”,直接导致了韩家破产,这可是户部尚书啊。
还有 查盘 。所谓查盘就是检查盘点。明代查盘早已有之,但是像刘瑾这样在全国大规模推行,并严格落实的却只有正德初年才有。
刘瑾对宣府,大同,甘肃,辽东,贵州,湖广等地的粮草,辎重,马匹进行了彻底严格的清算,只要查出问题,发现账目不符,涉事官员都会受到轻重处罚,一时间人人自危。当然, 查盘之举,除了查贪腐之外,也有中央朝廷与地方政府抢夺财政权的意味在里面 。
包括刘瑾推行的新政,在调整监察体系,田地核查,限制荫恩,打压勋贵,节省财政,变革盐法,整顿民俗等诸多方面,还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发现, 从正德三年开始,刘瑾开始连续推出了各种改革措施,密度之大,力度之深,为明代之罕见 。以致于后世把刘瑾新政失败的部分原因,归于刘瑾的急功近利。
但有人问过,刘瑾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吗?当时刘瑾权势已固,谁都知道深化的改革会触及既得利益集团,刘瑾完全可以慢慢来,走一步看一步,为什么要一下子全都扔出去?
因为刘瑾隐约觉察到了什么。
正德三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式搬出皇宫,进驻豹房 。这个被后世当做皇帝昏聩贪玩的举动,却让刘瑾意识到自己对于皇帝的作用,将要大打折扣了。
第一, 钱宁开始崛起。 钱宁一开始是依附刘瑾的,后来在为朱厚照建造豹房的过程中出力良多,得到了朱厚照的信任,被皇帝收为“义子”,升为了锦衣卫千户。
钱宁虽然属于宦官集团,但他本人并不是太监。而朱厚照从搬入豹房后,开始 广收“义子” ,这让刘瑾闻到了危险的味道。
第二,进驻豹房后的朱厚照,开始光明正大地沉迷武事。豹房的安保当时由三支部队担任。一支是锦衣卫,一支是太监军,还有一支就是调入京的边军。朱厚照通过在豹房校场的各种演练,逐渐加强了与军方的联系,开始慢慢 掌控军权 。
后来江彬这样的边将成为朱厚照心腹,便与此有关。对了,太监军就是张永率领的。
第三,在豹房的朱厚照,摆脱了朝臣与太后的束缚, 豹房逐渐成为了大明新的军政枢纽 。朱厚照在里面自己单独搞了一套行政体系,完全架空了内阁,六部成为了纯粹的执行机构,外朝的官员想要见朱厚照一面都很难。
刘瑾与皇帝的事实疏远,其实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八虎”之间的内部分化,也是从这个时候加剧的。
而随着刘瑾在外面的“呼风唤雨”,朝臣和皇帝的忍耐也终于到了极限。
有一件事情一直被人忽略,那就是 正德四年,国子监祭酒王云凤为了讨好刘瑾,邀请刘瑾来太学视察,并请求朝廷将刘瑾所办之事编辑成册,写入国家令法。
刘瑾本身只能算是粗通文墨,勉强不算文盲,让刘瑾去太学视察?太学是官方最高学府,里面的学生都算天子门生。还要把刘瑾的言行编辑成册?那朱厚照算什么?
朱厚照看似闲散地在豹房里饮酒作乐,眼神却有意无意地瞟向刘瑾。他看到了刘瑾身边的一众阉党,上至内阁辅臣,下至六品主事一个个都围在刘瑾身边点头哈腰;他还看到了张永,谷大用的不忿,看到了武将勋贵的仇视,朱厚照微微一笑,饮尽杯中之酒。
正德五年,安化王叛乱。“八虎”之一的张永与都御史杨一清去平叛。二人最后为了扳倒刘瑾结成了暂时的政治联盟,并回朝串联了一众朝臣。不久,刘瑾被凌迟处死,罪名是谋反。
在明代说皇帝身边的宦官谋反,本身就是一个笑话。皇帝用什么人是最放心的?那种 离开皇帝就会没命的人 。刘瑾毫无疑问就是这种人,只是这次不是他离开了皇帝,而是朱厚照主动放弃了他。
朱祁镇用王振,复辟之后还为王振建祠纪念;朱由校用魏忠贤,临死前还不忘交代弟弟要重用阉党;哪怕是成化年的汪直用事,朱见深起码为汪直留了一条活路保其善终。刘瑾呢?
朱厚照用刘瑾的覆灭,开创了武将制衡朝臣的新局面,刘瑾就是这场变革的一个引子。但说到底,刘瑾最后的下场还是和他偏执的性格有关,哪怕吃相不这么难看,哪怕收敛一点点。
如果生活以痛吻你,你除了回扇过去,也可以选择原谅它。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