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光光头儿过年”
这是一句以前过年说得俗语,表明过年前要讲究卫生,男的要剃个光头。现在就很少有人剃光头了,但是头发还是要理的。剃好光头,小孩子穿好新衣,大门口上红纸春联,庭院中垒好井字形的“松篷”,堂屋里供桌前贴上一张绘有龙、风、钱、马的大型图案纸,谓之“贴龙凤钱马”。
同时从农历腊月开始,就开始索要这一年借出去的债务,但是到了腊月三十的下午,如果别人家贴上春联了,就不能再逼债了。因为腊月里街上有许多的小贩叫卖灶糖,而年三十前又开始叫卖甜醅,所以有:“灶糖一喊干戈动,甜醅一喊定太平”之说。
第二阶段:红红火火过大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3天,大年初一早晨吃饺子,是元宝形的,意寓:恭喜发财。然后由家里的男人开始串亲访友,初三下午上坟、放炮送神。
第三阶段:文艺活动
远去的“太平歌”
大年初四、大年初五过年的第三个阶段就开始了,在街头巷尾敲锣打鼓,扭秧歌,即俗称的“太平歌”,每天晚上都要唱,一直到正月十五,唱的内容多为:三国故事、杨家将等,还有一些滑稽有趣的小段子,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生活幸福。当然,农村没有剧院以及别的娱乐场所,只能组织这些自娱自乐的活动。然而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这种“太平歌”早已消失了!
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五,大街小巷掌灯结彩就要挂牌灯了,牌灯的两面是彩绘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故事配图,店铺门前放的是走马灯(转灯),龙灯,其中青龙代表风调雨顺,黄龙代表五谷丰登。根据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这天,新婚夫妇要带上礼物到娘家躲灯,但不能留宿。
中国传统的民俗有许多都是很温馨,很有亲情感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通过逐渐的演变,有些传统习俗在人们心中逐渐淡化,比如吃年夜饭,现在许多人为了省时省力,都是在餐馆吃,为了保护环境和安全禁止燃放鞭炮等等,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对于贴春联,还是很好地保留下来了,也应该保留,这是中国优秀文化习俗的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传承方式,还有诸如花灯,社火等等,都是应该保留并继续创新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