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全社会都在忙着经济复苏,很多上班族朋友挨家挨户地问卷走访调查,想切实地抓出当前形势的通点弱点和棘手关键点。
疫情下的社会,对每一个人都不友好,尤其对那些本来就没有什么保障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朋友说过一个故事,让很多人都唏嘘不已。
他们拜访过一户农村人家,这户人家当年是村中响当当的家庭,儿子以高分考取重点大学,家里的鞭炮连放三天,那几年到他们家取经的人络绎不绝,你们怎样教育出这么优秀的孩子。
那对父母都是农民,他们说,我们没什么好的办法,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他读书,从来不让他干一点活儿,全部的精力都用来读书,改变命运,孩子也的确争气,考取了方圆百里一片区域的状元。
然而,十年过去,当走访人员上门的时候,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们的儿子早已经硕士毕业,既没有入职大公司也没有出门谋工作,而是猫在家里其中一间卧室玩游戏。
据说村里人都能够对他家的事随便说上几句八卦,有的说这个孩子是被父母毁了,当初承诺给他买房买车,他才从上海回来的,结果父母太穷,他很愤怒,争吵过几次后,就锁在屋里不出门,等到父母什么时候兑现承诺再出门。
有的说,去年父母已经给交了首付了,房贷也一直是老两口在城里打散工供应着,眼看着身体每况愈下,着急请很多人来家里劝那孩子出门工作,无奈他把房门都反锁了,到吃饭点父母敲门才伸出手拿饭。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干脆吃成箱成箱的方便面。
这孩子算是瞎了。当初那些上门取经的人们,无不摇头叹息。
这对老人面对来访人员,开了话闸,他们说家里再也交不上房贷了,很多工厂没复工,他们老两口出不去工作,挣不了钱,只能从邻居那里借钱交房贷,快被逼疯了。
那些人想和家里的硕士聊聊,可惜见不上,大门紧逼,什么回应也没有,屋里传出噼里啪啦的鼠标敲击声……
02、
这个故事是听来的,但是有人亲眼目睹过的,他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在快速传播着这个故事,这家人。我从网络上查了一下,发现受过高等教育后反而闲赋在家、一事无成的人不在少数。
令人难过的是,这些人,多半是穷人家的孩子。
也就是说有些本该跳出龙门、承担着家里几代人希望的孩子们,在现实面前,似乎缺乏抗打击能力,似乎比想象中更容易倒下去,然后顺势倒下,爬在地上,拼命地折磨父母,再也爬不起来。
父母砸锅卖铁供出的天之骄子,成为左邻右舍笑话的谈资。这些几乎没怎么出过农村、没什么眼界的父母,怎么也想不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孩子他明明学习很好,为什么没出息,为什么不知道反哺父母,为什么反而成了蛀虫。
这让我想起自己读大学时的一个同学,当时就觉得他家里一定很有钱,因为无论三五好友出门干啥,他要么出手阔绰全包,要么把名牌消费和高档餐厅挂在嘴边,后来他因为涉嫌诈骗被公安部门带走,同学们才恍然大悟,他家里很穷很穷。
当时因为诈骗的是同学中一些有钱人家的女孩子,后来父母出门致歉并赔上欠款,才达成了谅解,没有判刑。
他有一次喝醉酒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又秒删了,大意就是从小穷怕了,考上大学看到花花绿绿的世界,就拼命想要改变,后来发现再怎么努力,打工兼职也丝毫改变不了出身,就想到了破罐子破摔、赚快钱。
当时有人就问过他,有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吗,他说:出来久了,麻木了,早不在乎了。
两个故事雷同的地方在于,都是从村庄里跳出来的穷娃娃们,都没有靠知识改变命运,都曾尝试过改变,可都没怎么有抗打击能力,最后都变得麻木不仁了。
当然,也有很多孩子,其实是大多数孩子,是相反的,他们真正的靠着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生的逆袭,让自己过的更好,给父母改变了生活品质,这样的孩子让人敬佩。
可我们今天聊的,是那些被现实击垮了,顺势躺下、不再有斗志的曾经的才子们。
03、
我曾经和青岛本地的一位教育界专家聊过,我曾表达过我的观点,就是放任我还在幼儿园的孩子自己去成长,不会干预太多,因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
教育专家否定了我,他说,你既然做了父母,就千万不要偷懒,最好的教育永远都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知识教育,社会教育是挫折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格教育。
他给了例证了几个方面,告知我,家庭教育是和穷富没有关系的,但为什么现在那些社会隐士(指完全不能工作、在家隐身的成年人)多半来自农村,而不是城市里?
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他们家穷、孩子的眼界低,而是他们家的父母忙、时间少,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去陪伴、教育孩子。
他说,不必要去焦虑你能教给孩子多少东西,不必要去着急今天又少赚了多少钱,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就是杠杆最大的投资,投入一点时间,在20年后回报一个让人惊艳翩翩少年,才是成功。
只可惜,成功学早已经被带偏了。
所以,才有那么多家长要让孩子一口气闷头学习,才有老人外出打工、省吃俭用给儿子付上首付,才有暴发户天天忙着数钱、把苦闹的孩子一把推开。
他说,请记住,所有成年人身上带着的那些你觉得不可理喻的习性、你认为他们做处了不可理解的事情,都曾在他们的童年里埋下过伏笔。
而我,作为一个6岁男孩的妈妈,忽然明白了些什么,给自己写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分享给大家。
04、
第一、调整生活节奏,找到爱和希望的真谛所在。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家长陪伴孩子的有效时间,“及格线”为每周21.2小时。在0-6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亲子陪伴尤其重要。
无疑我是不及格的,我要工作、要赚钱、要玩手机、要处理事情应酬人际关系,生活的方方面面把我的时间排列得满满当当,似乎能压缩的只有陪孩的时间,经常把孩子塞给老人,就忙去了。
忙出了些什么呢,今天多赚一两千,明天提拔一小下,我忙着把自己的人生填充丰盈有序,却不自觉地缺位了母亲这个职位。
有人说,别着急自责,还有孩子的父亲呢,他爸呢,你们一个人10个小时不就行了吗。行了吗?我想我将永远都记得每次我们一家三口出行的时候,孩子总要一手牵爸爸一手牵妈妈,路再窄也要横排着一起走。
孩子的内心,对父母同时在陪伴的渴望要远远胜于他长大后赚了一千万的。爱和陪伴是他的安全感啊,那些长大后因为钱、因为失恋、因为失业一蹶不振的成年人,之所以像是扶不起的阿斗,恰恰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缺了安全感啊。
他是以为他不配拥有那些,才不再起身去追求,就像小时候他再怎么哭闹也得不到父母的拥抱一样的道理,习惯了失落,也习惯了不去拥有。
写到这里我有些心疼,为人母亲,能不能暂且放下和他们父亲之间的那些计较,先把我们自己的21小时,全心全意地交给孩子。
关掉手机,背上书包,和孩子手拉手出门,开怀大笑。真正的希望,是蕴藏在每天你给孩子一点一滴的爱里的。
第二、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就自己先做成什么样子。
有人说,孩子的人生到底是自己的,你不能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到孩子身上。孩子之所以失败,是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的。
这让我想起最近同事们之间的一个讨论,究竟要不要买学区房,要不要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给孩子这么大的压力,孩子会不会因为一个学区房而考上清华北大。
其中有一位支持购买学区房的同事大姐她是这么说的:
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能同时实验两种人生,所以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买不买学区房,能够真正给她的人生带来什么影响。但之所以还要这么做,是我们当父母的本分,尽最大努力提供平台,至于他考不考得了北大,那重要吗?”
一席话说得我十分认同,大姐说话的时候慢条斯理、温文尔雅,让我肃然起敬,不由地相信拥有一个性情稳定有决断力的母亲,他的孩子也差不到哪里去。
同理,现在有很多人每天都在歇斯底里地吼娃:“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做?”“这么点小事你就哭?”,那请问问你自己,所有的工作都能够百分百完成吗,遇到难题不会迟疑敷衍吗。
如果你会,你就不要抱怨你的孩子。你想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就得先自己怎样做。
就和购买学区房一样,你能提供一个够努力、够正直、够美好的母亲,是不是也算给了孩子一个更高的平台了,站在你的肩膀上,他就有机会看到更多的真善美了吧。
加油吧,母亲们,让自己性情稳定、持之以恒、能吃爱笑、热爱生活,好吗。
第三、接纳自己、接纳孩子、接纳一切。
嗨,这件事多简单啊,但是就是做不到,多少人整天觉得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老公不好婆婆小姑不好,就只有自己好。
学会接纳,接纳之后再去改变,是你自己要具备的一项能力,也是你可以传承给孩子的一项宝贵的能力,天下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做不到全部放弃,总要在这其中生活的嘛。
也许你的孩子小时候懂得很多玩具得不到,可以换个玩具。那么长大后就明白25岁买不上的房子,可以35岁再买。
如果你的孩子小时候知道父母在热情努力地完成每一项他们认为不好干的工作,长大后就知道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干出成绩,乐趣不单单指存在游戏里。
最后我想说,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以为自己穷,便就这样了。如果你此时此刻不太富裕,但是你读了这篇文章觉得精神富足,愿意为母亲这个角色做出一些改变,你的孩子他就不穷,他就拥有无限美好的将来。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