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话叫做“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句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情况下都能应用得上。比如某同事晋升时,身边总有一些借色上位,踩了狗屎运之类的议论声;某朋友嫁了个好老公,就会有她男人不行,她婆婆很凶之类的猜测……轻者只是背后议论,酸言酸语,重者直接恶语中伤,甚至演变成恶意攻击,朋友关系忽远忽近,同事之间云诡波谲。
这社会上行走的人,似乎都是精通变脸术的,你也不清楚什么时候,身边哪个笑脸相迎的人,转身就是笑里藏刀。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艺术作品,漫画也好,文章也好,来表达这种人际关系中常见的困惑。
那么这些变脸如变天的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呢,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来提防他们,保护自己呢,在《酸葡萄效应》这本书里,有很多相关内容的介绍。
《酸葡萄效应》作者是日本的榎本博明,他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东京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他对人类心理行为有十分深入的研究,先后出版了《透视性格》、《e时代人际关系》、《善于言谈便是善于倾听》等多部重要著作。这本《酸葡萄效应》更是号称“令50万人受益的东京大学沟通心理课”。
《酸葡萄效应》是一堂非常实用的沟通心理课,它揭示了“为什么总有人莫名其妙地讨厌你”这个号称“人际交往世纪性难题”的答案,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洞察人际交往中那些无缘无故的恶意揣测,教会我们更好地在人际交往的“圈套”里全身而退。
这本书重点介绍了那些时常莫名其妙就讨厌我们的人的心理情结,以及如何从容应对的方法。
1.自卑
《酸葡萄效应》这本书里介绍了一个概念——“受轻视的恐慌”,大概意思是说,那些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人,大多有一种自卑情结,害怕自己遭受轻视,因此往往会表现出妄自尊大的样子,来挽回自己的自尊。
这类人通常态度傲慢,表现得较为刻意,谈话中常常配上各种各样的肢体动作,以此来强调自身的言论,获得对方的重视。在对待这种人是要极为谨慎,千万不要乱开玩笑,可能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触碰他们的心理底线,引发过激反应。比如“这都不懂”“动动脑子”之类的玩笑话,他们都会当真。继而开始激烈的反驳、攻击对方。
2.撒娇
恶意对待他人还有一种原因,可能源于一种“撒娇”的情绪,渴望得到对方的理解、重视、欣赏,而一旦这种期待没有回应,就会演变成一种愤懑、怄气、甚至是憎恨。
这种情绪通常会发生在更为亲近的人际关系中,下面这些对话在一般的人听来应该都不陌生:
“因为你是我的妻子,我不说你也应该能察觉到我工作不顺利,所以你该主动来安慰我啊。”
“作为我的恋人,你就应该比一般人更了解我的想法,非要我说那么清楚吗?”
等等。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其实都潜藏着这样一种情绪的唆使,而一旦对方反应冷漠或者稍有辩驳,就会引发一场战争。
《酸葡萄效应》一书中介绍,撒娇是一种本能,它源于人类婴儿时期“在与人类本源相关之物分离时,逃避事实以抑制分离痛楚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人人都会有的本能情感,因此为了安抚这种情绪,就需要我们更加理解体谅,说点好听的话,该道歉道歉,及时止损。而非用理性思维去论个谁是谁非。
3.挫折
除了与生俱来的生理主观因素以外,客观因素也是导致攻击性言论发生的一大根源。那就是来自外在环境导致的挫折。
这种挫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理性受挫,比如恶劣的环境因素带来的生理上的不适感。另一类是社会性受挫,比如一不小心遭遇的嘲讽、冷遇、不公正对待等。受挫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认知扭曲,从而曲解他人的意思,将言论交谈中本无攻击意味的话语,曲解为攻击性言论,从而开启自我保护机制,奋力反击。
因此我们要快速识别这类人群,规避风险,避免祸及我身。
除了上述内容,书里还用专门的章节介绍了我们如何识别人际交往中这些带有攻击风险的危险分子,以及当人际交往陷入僵局时,应该如何妥善的处理。此外,书中还介绍了现代化设备带给我们生活的转变,介绍了网络暴力的成因,这些内容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地处理个人情绪以及规避人际交往风险的方式。而至于如何运用,还得依靠读者自行阅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