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1920年6月10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波士顿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41年从哈佛大学毕业时,学习成绩是全校第一名,并被本校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加入了美国海军。1946年战争结束后,回到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并于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
成名后的列文森通常被视为费正清(John K. Fairbank)为首“哈佛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与费氏的关系是开始于入伍前(1938—1940年),当时他是哈佛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费正清是指导教师之一。在战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开始协助费正清讲授“现代中国”方面的课程,同时参与此方面的研究项目。而此间他所从事的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写作《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一书。早在列文森完成学业之际,费正清就表明了如下的看法:列文森是战后他所遇见的东亚研究领域中最有前景的一位,他将卓有成就,并极有可能成为尚未真正起步的远东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
1951年9月,得力于费正清的推荐,列文森走上了伯克利的讲台。1953年,《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一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59年9月,费正清在该书再版之际写道:“我非常高兴收到新版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有时我会误以为它是在表述‘列文森近代思想’,并从未失去阅读它的浓厚兴趣。”应当说,他们师徒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除非我们停留于某种处理中国近现代历史与思想的一般性模式与预设,否则就必须承认费正清与列文森在具体的研究理路和写作风格上是迥然不同的,但是在前者的笔下充满了对于这位高足由衷的赞叹,并一再表示为后者接触的天赋和深刻的洞见所折服。在列文森去世后的一篇纪念文章中,费正清大量的介绍了与这位学生的私人交往及后者的学思历程,但他最后表示,作为进现代中国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列文森所走过的道路似乎并不能够作为一位年轻学者如何开端起步的范例,因为前者所拥有和表现的“并不是普通的学术生涯,而是一个天才的例证”。这其中我们固然可以看出费氏作为美国现代“中国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奠基者和组织者的眼光与胸襟,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注意,对于人文学研究天才条件所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就后一方面而言,称列文森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可以说是一个恰当的类比。
大约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完稿之际或者更早,列文森就已经在酝酿和推进一个有关现代中国“三部曲”的研究和写作计划,其成果就是后来分别于1958、1964、1965年出版的三卷本的巨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该书的基本理路最初曾经在1952年9月的学术讨论会上提出,而在1953年夏提交哈佛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的一份申请书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有关该书核心观念的清晰的表述。
1969年4月6日,这位年仅49岁,正处在巅峰状态的天才的史学家,不幸在一次游泳事故中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