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贝豆 育儿 课堂(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校园霸凌这个词似乎在人们眼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新闻中频繁爆出的校园霸凌现象 让无数家长在揪心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丝“恨铁不成钢 ”:
但很父母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种“软柿子”性格并非没有征兆, 早在他们第一次受欺负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懦弱的种子 。可笑的是,一些父母正是“欺负”孩子的第一人。
在大多数父母的眼中,自己对宝宝的要求都是为了宝宝好,但很少有父母意识到,在宝宝的视角中,家长的“为自己好”,其实正是欺负自己的最常见表现。
“欺负”表现一: 必须事事礼让,不礼让别人就是不礼貌
6岁的小悦春节的时候和父母一起去外婆家做客,外婆家的柜子上放了一个大果盘,里面有各式各样的糖果。
小悦觉得很委屈,不情愿地把兜里的糖果都放回到果盘上。
小悦的经历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生活中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凡事要先考虑别人的需求, 孩子有任何想独占的行为都会被批评为自私,没有礼貌 。
教育孩子懂礼貌,学会谦让本没有问题,关键在于许多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年龄。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她本身的世界就是自己,如果要求他们主动分享其实是强人所难。
最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不清“礼让”行为的界限在哪里,他们很可能混淆谦让和懦弱的分界线,长大后不敢主动争取自己应得的东西, 变得没有主见,唯唯诺诺,成为被欺负的那个。
“欺负”表现二: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先打骂自己孩子
一次小萱和彤彤发生了矛盾,小萱转头就向彤彤爸爸告了状。当着一大群邻居,彤彤爸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将女儿叫到身边二话不说就是一巴掌,根本没有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
有很多家长非常讲究自己的“面子”,平时在朋友面前总喜欢表现出特别大度的样子。他们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必须有大人“胸怀”,发现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 不管对错总是先打骂自己的孩子,显得自己非常“有风范” 。
父母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打骂, 对孩子的心理 健康 伤害很大 ,孩子会认为别人欺负自己父母也不会帮忙,只能压抑自己,久而久之面对别人的欺负也不敢反抗。
“欺负”表现三:把孩子的东西随便给别人,孩子不同意就怪孩子小气
现实里有很多家长不经孩子的同意私自处置孩子的玩具,教育孩子不能太小气,否则就是不懂事,实际上家长这种做法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却丝毫没有考虑到作为孩子的真正需求,
孩子长大后别人抢走自己的东西也不敢争取, 认为“抢回来”是小气的行为,只能默默容忍 。可孩子的这种容易,换不回其他人的同情,反而会觉得好欺负,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糟。
孩子三岁前应该“谁也不让”
这时的他们已经产生了基本的自我意识,这时他们独立自主意识萌芽的开始,不想孩子在今后吃亏,父母就要鼓励孩子的自我意识的萌发,在3岁的这个关键节点上,该不让的一丁点都不能让。
三岁后以和孩子商量为主
这时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父母要和孩子讲明利害关系,在充分交换了意见以及征得孩子的容易后,然后在做出决定,切莫因为一时的面子,做出损害孩子的糊涂事。
“听话”不是受欺负的遮羞布
听话教育在许多家庭中都不少见,不少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以至于剥夺了本属于孩子的抗争权利。正所谓凡事都是一体两面,听话也是分对象的, 对于那些欺负自己的孩子,堂堂正正地回击回去才是正途。
父母要告诉孩子受到欺负的时候可以“不听话”,要勇敢捍卫自己的权利,寻求父母的帮助,父母要做孩子坚实的后盾。
不想让孩子在生活中变成任人拿捏的“软柿子”就需要父母保护好孩子的正当权利,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警惕孩子变成“讨好性人格”。
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