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13世纪天下无敌的原因不是因为“铁”骑,而是因为“轻”骑。蒙古人充分发挥了骑兵的威力,自带补给,迂回包抄、断粮袭扰,对步兵骑射,从而达到歼灭的战术目的。蒙古在骑兵战术上很少与敌人硬拼。
孙子兵法强调后勤的根本性。对敌对自己,后勤都是根本。蒙古人成功在于后勤,输也输在后勤。
所以,到了元末明初,你提的问题就很好回答了:
1、元末党争内战化(主因)
1355年,张士诚在高邮之战大破元军“中央军”主力40余万,元军主力损失过半,丧失对战场的主动权。各地军阀崛起,元庭内部各派开始拉拢各地军阀,太子与元顺帝的矛盾开始演化成元军内部军阀军事斗争。是不是很眼熟?好像在西晋末年发生过。人类的劣根性。。。
元军主力以西域、漠北地区的蒙古人、色目人为主。高邮之战后,各地军阀部队实际上就不那么“纯种”了,是大量蒙古人、色目人、汉人混杂的军队,战斗力大大不如成建制的“蒙古铁骑”,无法执行他们先祖那些“无敌”的战术。
在起义军在江南对峙的时候,元庭的军阀们在干嘛?
王保保(扩廓帖木儿)平定中原红巾军后,认为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不足为患,于是挥师北上,参与宫廷党争事件,与另一派军阀孛罗帖木儿争混战。
1363年,孛罗帖木儿与王保保争夺山西和河北地。
1364年,孛罗帖木儿被皇太子削官,便为顺帝外援,发兵攻大都。皇太子与王保保攻大同,他率兵至京师,为顺帝命为中书右丞相,节制天下军马,沙汰宦官,减省钱粮,禁西番僧人佛事。
1364年,孛罗贴木儿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太子流亡到王保保的属地太原
1365年,皇太子领军进攻京师,孛罗贴木儿战败,被元顺帝密遣人刺杀。父子和解,王保保出任左丞相。
1366年,王保保才南下河南,准备讨伐朱元璋。此时徐达已在江淮驻军。
同年,王保保因军队管辖问题与关中四军阀李思齐、张良弼(思道)、孔兴、脱列伯发生火并。四军阀于1367年结成反王保保联盟。同年十月,王保保被削夺官职,撤回山西。
此时朱元璋的时间表呢?
1364年,吞并陈友谅势力。1367年,消灭张士诚、方国珍。同年十月北伐。
两者时间点终于汇聚在一起了。关中四军阀及王保保的弟弟一盘散沙。很快被各个击破。王保保坐看大都被围而不救,元顺帝北逃。
2、明军自上而下的完善
军队制度上,朱元璋在起兵之初就建立了完善的军队制度。从步兵到骑兵、火器部队,整编大大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将领上,徐达长于谋略,谋定而后动,常遇春冲锋陷阵,长于恶战大仗,刘伯温又是千古谋略奇才。将领保证了军队的作战方向没问题。
3、正确可执行的北伐路线
当时乘着中原军阀混战,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后立即北伐,各军阀都措手不及。
北伐军分两路:主力沿大运河攻占山东,迂回河南。另一路沿洛阳攻打长安。剪除大都的两大侧翼,保证北伐军两翼安全。进而进军河北、大都。最后攻打山西、陕西,消灭王保保主力。事实证明,迂回战术、稳扎稳打很成功。
4、统治区域力量对比变化
中原地区军阀长期混战,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破坏都非常严重。1367年,朱元璋已控制全国一半的人口,元朝控制下的中原地区人口只有朱元璋控制区的一半。同时,朱元璋早在1360年就开始屯田,积累大量军用物资,达成北伐的基础条件,把元庭一波带走。
5、多兵种协同及火器的应用
前面提到的,火器的应用使得攻城速度大大提升,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多兵种协同编制消除了元军骑兵在平原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