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爆笑笑话 - 不惑之年方才读懂一个“缓”字

不惑之年方才读懂一个“缓”字

蓦然回想起前公司老总为我临别践行时说的一句话:什么时候明白了“事缓则圆”,你也就差不多修炼到家了。他说的漫不经心,我听的毫不在意,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我点头称是。光阴荏苒,待得读懂人已不惑!

当今时代瞬息万变,快节奏驱赶着人们争分夺秒、一刻不停地埋头向前奔跑。好像片刻懈怠,前方本属于自己的一举成名或是一夜暴富都将易主。可回望来路,除了疲于奔命、压力山大和茫然不知所措,似乎只剩下碎银几两。

我们孜孜以求的速度和效率难道不对吗?

这里孔子告诫我们:急功近利地一味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因而,我们需要辩证地审视快和慢。快慢之间的言行举止,前人给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事缓则圆、人缓则安、语迟则贵。

事缓则圆是有理论依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与慢》,深入研究和阐述了人类快慢两个系统的思考模式。其中快思考是依赖直觉作出无意识的思考,而慢思考是人主动控制下有意识的思考。由于快思考系统运行快,脑力消耗不多,大脑天生的惰性往往选择这种易导致偏见和失误的模式,而忽视能够主动控制、有意识的慢思考。这个获奖的研究理论使我们明白: 面对重要事物,最好跨越轻松快速却易错的快思考,冷静一下,让我们进入到受控且有意识的慢思考,往往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

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表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事物的运行有着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清大脑的思考模式,并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谋定而后动,定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说“事缓则圆”是认知的体现。

“事缓则圆”出自清代俞万春的《荡寇志》:“ 看来此事,事宽则圆,急难成效 ”。意思是遇事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下来冷静思考,才能获得圆满的结局。

文章节选自《明史·赵豫传》。讲述了赵豫刚到任松江府时,担忧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每每遇到诉讼者,他总是好言劝诫:“明日来”,众人因此都笑话他,还有了“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等过了一夜,诉讼的人忿怒渐渐平息,或者被他人劝阻,大多都停止了诉讼。赵豫在任不仅政绩斐然,还以和乐平易而著称。 故事告诉我们,遇事之初,人们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事物的全貌,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考虑,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捋清事物的前因后果,再来处理事情,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勤于政务,经济发展迅速,清朝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公元1674年,吴三桂和耿精忠接连反叛,康熙却一反常态地上幸南苑行围,正是他的从容淡定给了群臣众将信心,从而顺利度过危机。 所以,遇大事时不能心浮气躁,要以一种处变不惊、事缓则圆的旷达气度,先冷静下来、三思而后行。

公元1356年,明太祖朱元璋全歼采石矶的元朝水军,进而占据集庆(今南京),此时盘踞浙江、四川和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相继称王,朱元璋深知自己力量还不够强大,在强敌环伺的局面下,明智作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抉择,最终一统天下,成就霸业。这不正是“人缓则安”很好的体现吗?

再说当下,事事速度为先,君不见为了“争分夺秒”,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家破人亡的惨烈场景着实令人心寒。要想人安必要人缓,人安方得持久。

“ 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 ”出自西汉戴圣所著《礼记》。字面意思是水越深流速越缓,有涵养的人说话越慢。稳重的人说话总是慢条斯理、深思熟虑,既避免了祸从口出,也给人遇事沉的住气,心胸宽广的感觉。

号称“华夏首望”的琅琊王氏,始于春秋,历千年而不衰。门下人才济济,九十余人出任宰相,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也师出名门。琅琊王氏沿用至今的六字家规“ 言宜慢,心宜善 ”,应当是造就名门望族长盛不衰的不二法宝。

总而言之,情急招损,事缓则圆。谨记践行“ 事缓则圆、人缓则安、语迟则贵 ”的金玉良言,必当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