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支持或反对战争的辩论,他和他的弟弟托马斯·曼深受伤害。1942年,托马斯在祝贺亨利希71生日时,承认自己错了,认为哥哥争取民主、反对帝国主义是对的。1918海因里希·曼热烈欢呼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战后,他希望魏玛共和国以和平改良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写了大量政论,宣传自己的民主观。从65438年到0924年,他非常关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从中看到了实现自己民主理想的希望。1931年当选普鲁士艺术科学院院长。
1933希特勒上台后,海因里希·曼被普鲁士作家协会开除,作品被焚毁。在流亡期间,他与高尔基、罗曼·罗兰和巴比塞一起,积极从事反法西斯斗争。1935年,巴赫尔率领德国作家代表团参加在巴黎举行的“捍卫文化国际作家大会”。65438年至0938年任巴黎德国人民阵线主席。1940去了美国,定居加州圣莫尼卡。1949年当选德国民主艺术院院长,获全国一等奖。他在前往德国之前于3月1950日去世。
海因里希·曼一生写了19部长篇小说,55部短篇小说,11个剧本和大量的政论文章。他在艺术上深受斯坦福、福楼拜、法国、左拉的影响;在思想上,他从资产阶级的反叛立场出发,转向激进的民主主义,对资产阶级社会持批判态度,最后从政治和道德方面转向肯定社会主义制度的立场。
海因里希·曼的第一部小说《在一个家庭里》出版于1894年,开始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在《懒惰的天堂》(1900)中,以19年的90年代柏林为背景,通过一个外省大学生在柏林的跌宕起伏,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讽刺了时尚的文化界和大都市的金融资本家。这是他的第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在日益繁华的都市生活中,作者以锐利的目光发现了寄生、堕落、崩溃的种子。小说《垃圾教授》(1905)描述了一个绰号“垃圾教授”的中学老师,平时看起来很体面,却偷偷勾搭了一个劣等歌手,最后身败名裂。作者通过描写垃圾教授,尖锐地批判了德国的教育制度,揭露了19末德国资产阶级的虚伪和堕落。1930年,剧作家查克·迈耶(Chuck Meyer)将它改编成电影,并改名为蓝天使,在20世纪30年代轰动欧洲。1909年,小说《小城》出版,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意大利一个小山城,反映了民主势力和反动势力的冲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第一次描写了群众的形象,提出了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乃至欧洲兴起的可能性。
在1911 ~ 1914期间,海因里希·曼完成了一部杰出的小说《仆人》,最早发表在慕尼黑的《时代画报》上。小说的主人公戴德里奇·赫斯林是一个造纸厂老板的儿子。从小胆小残忍,欺软怕硬,充当强人。小说还通过老布克和费舍尔的形象展示了自由主义的衰落和社会民主党的机会主义路线。仆人、穷人和头同构构成了帝国三部曲,其中仆人是最成功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