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经典笑话大全 - 为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为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莎士比亚式”的创作方法,称赞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丰富、浑然一体,称赞他的历史剧有“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对处于英国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历史转折点的英国社会进行了生动而深入的描述。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德的一个富裕家庭。少年时,他就读于当地一所以教授拉丁语为主的“文学学校”,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能和丰富知识。但由于父亲破产,他没能毕业,走上了自己谋生的道路。他在肉店当学徒,在乡村学校教书,从事过各种其他职业,这使他获得了很多社会经验。

18岁那年,他娶了一个比自己大八岁的农民女儿,几年后他成了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只身来到伦敦。起初,他为去剧院的绅士们照看马匹。后来,他成了一名演员,扮演了一些小角色。他在1588左右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辈的第三部剧,很快开始独立写作。当时剧院里都是有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一位著名的剧作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轻蔑地嘲笑莎士比亚这个“庸俗的布衣”和“暴发户乌鸦”,竟敢与“高贵的天才”相提并论!但莎士比亚后来赢得了观众的支持和喜爱,包括大学生团体。学生们放学后在学校表演了一些莎士比亚的戏剧,如《哈姆雷特》和《错误的喜剧》。

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南安普顿勋爵的青睐,后者成了他的保护人。90年代初,莎士比亚将自己写的两部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卢克莱修的耻辱》献给主,还为主写了一些十四行诗。在领主的帮助下,莎士比亚进入了贵族文化沙龙,给他一个观察和了解上流社会的机会,拓展了他的人生视野,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从1594开始,他所属的戏班就受到了宫中大臣的庇护,被称为“宫中大臣戏班”;詹姆斯一世即位后,对其进行了打理,并将其更名为“国王祭祀剧团”。因此,剧团除了经常巡回演出外,还经常在宫廷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各行各业声名鹊起。

1599莎士比亚出席伦敦著名的环球剧院,成为股东和演员。莎士比亚逐渐富裕起来,并为他的家族获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12作为一个富有的绅士,他衣衫褴褛地回到家中,四年后死去。

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崩溃,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崛起的大转折时期。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正在衰落,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开始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莎士比亚则用他的戏剧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和黑暗以及人性的禁锢,强烈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对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已经失传,流传下来的只有37部。研究者根据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将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1.历史剧和喜剧时期:(1590—1600)

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前十年,他写了九部历史剧。在这些剧里,除了描写13世纪封建王朝内部斗争的《约翰王》(1589)之外,其他剧构成了亨利六世上中下三部两个四部曲系列(1590-1591)。理查二世(1595)、亨利四世(1597-1598)和亨利五世(1599)。

这些剧作概括了英国从1377年到1485年的动荡历史,描写了英法战争和英国的封建内战,赞扬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谴责了封建领主之间的非正义战争,对人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后一组剧本写的是理查二世优柔寡断,听了自己喜欢的。他的表弟趁机揭竿而起,篡夺王位,成为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虽然两次平定内乱,但整天忧心忡忡,害怕有野心的人像他一样夺取王位,而王子又是个不务正业的花花公子,国家前途堪忧。好在王子改过自新,以亨利五世的身份登基,借对法战争转移国内矛盾,收复在法国的领土。第一套剧本接下来是第二套,描述了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因贵族内斗而战败,贵族纷争和民众起义导致王位之争的封建内战——红白玫瑰战争。在内战中,红玫瑰组织的国王亨利六世被杀。英国国王爱德华四世死后,白玫瑰集团的弟弟理查德用狡猾残忍的手段窃取了王位,最后死在了敌人一方的手中。

这几部剧的艺术成就各不相同,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理查三世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莎士比亚怀着极大的愤怒,在剧中描写了阴险的贵族理查如何用血腥手段挤走六个合法继承人登上王位的故事,揭露和谴责了他的凶狠和愚昧,塑造了一个虚伪、狡猾、残忍的暴君形象。《亨利五世》描述的是亨利五世在当王子的时候,不愿意过刻板的宫廷生活。他和下层社会的流氓混在一起,即位后成为了一个睿智而理想的君主。这两部戏剧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谴责封建贵族争权夺利引起的内乱,认为通过道德改良可以产生开明的君主,可以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理想的社会制度。

亨利四世创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典范——喜剧人物福斯塔夫。福斯塔夫是一个年过五十的破骑士,一个自吹自擂的懦夫,一个贪婪的冒险家。他是个混混,善于见风使舵,浑水摸鱼。他否认任何道德,他既没有良知,也没有同情心。他人生的第一乐趣就是用粗鲁低级的方式关注女性。人生的理想只是如何最大程度的满足他的胃口。他生性幽默,喜剧情节和笑话通过他的一言一行充满了乐趣。他自以为是太子的心腹,整天喝得酩酊大醉,坐在一个野猪头酒馆里,带领着一群年轻的打手,撒谎,欺骗,抢劫。有一次被太子拖上战场,他胆小如鼠,无视封建骑士的勇武精神和荣誉观念,只会倒地装死,扛着敌人的尸体去邀功。最后作品被当权王子“英明”的国王亨利五世福斯塔夫驱逐,反映了封建势力及其附庸的宿命。而福斯塔夫作为一个深受普通人喜爱的人物,一个典型的封建关系解体时期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雇佣兵”和“冒险家”,成为莎士比亚作品中最成功的喜剧形象之一。

莎士比亚历史剧大受欢迎的同时,他还创作了十部喜剧:《错误的喜剧》(1592)、《驯悍记》(1593)、《维罗纳的两位绅士》(1594)、《徒劳的爱》(1594)和《仲夏夜之梦》。温莎的太太们(1598)、无事生非(1599)、皆大欢喜(1600)、第十二夜(1600)。其中,后三部最能表达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风格,被称为“迷人而明亮的喜剧三部曲”。这些剧大多是关于爱情、友情、婚姻的,但情节极其生动丰富。作者以幽默、欢快的笔触和如画的抒情,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冲突和矛盾,尤其塑造了一批勇敢、执着、幽默、机智、温柔的女主人公。他们追求自己自由恋爱的权利,与各种恶势力顽强抗争,在戏剧舞台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第十二夜》描述了双胞胎兄妹西巴斯辛和维奥拉在海上遇险,一直滞留在伊利里亚。这里的统治者奥西诺公爵向一位名叫奥利维亚的高贵女士求婚,但遭到拒绝。维奥拉女扮男装,化名为西萨里奥,成为公爵的年轻侍者。从此,爱上了奥西诺公爵的维奥拉作为爱的使者奔走在奥西诺和奥利维亚之间,并成功解决了一系列复杂而严重的爱情冲突,原因是她与双胞胎哥哥异常相似。爱着年轻服务员维奥拉的奥利维亚成了维奥拉哥哥的妻子;苦于单恋奥利维亚的奥西诺公爵在发现自己的随从竟然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后,意识到了她的感情的价值,并与维奥拉结了婚。剧中复杂的情节充满了巧合、悬疑、误会,还有以花代树、故作聪明的喜剧因素。全剧的中心是一个勇敢、热情、天真无邪的女孩——维奥拉。在争取人格独立、幸福的力量和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斗争中,她表现出无私和坚定不移的品格,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全剧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

《威尼斯商人》以其对社会强烈的讽刺和批判态度而闻名。威尼斯的富商安东尼奥为了履行朋友巴塞尼奥的婚姻,向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借钱。由于安东尼奥从不支付贷款利息,并帮助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趁机报复,假装不付利息,但如果逾期不还,就不用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可惜安东尼奥商船失事的消息传来,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法偿还。夏洛克没有在法庭上起诉,根据法律,他要求安东尼奥遵守诺言。为了挽救安东尼奥的性生活,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西霞在法庭上假扮律师。她同意了夏洛克的要求,但是要求切下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并且不能再出血。夏洛克因为无法执行而败诉,他失去的不是害人,而是自己的财产。

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生动、复杂、极端利己的高利贷者形象。同时,莎士比亚通过夏洛克为所有受民族和宗教歧视的犹太人发声,体现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剧中以生动的法庭对质场景提出海外贸易、高利贷等经济问题,让人感受到作者高超的驾驭素材的能力。

鲍西霞性格淳朴、才气横溢、富有正义感,是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个理想的资产阶级女性形象。她年轻、漂亮、聪明、出名。面对络绎不绝的追求者,她把人的人品作为首要条件来考虑,不看重家财。她遵照父亲的指示,设置了金、银、铅三个盒子供求婚者选择。结果抢金盒子的摩洛哥王子得到了一幅骷髅画,拿银盒子的法国亚贡看到了一幅傻子画像。只有聪明坦率的巴塞尼奥选择了朴实无华的铅盒,得到了藏在里面的包西霞的美好形象。鲍西霞毫不犹豫地扑进了这个可怜的小伙子的怀里。这种婚姻标准实际上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挑战,体现了包西夏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在法庭上,当凶残的夏洛克挥舞着一张借条要安东尼奥的命时,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只有睿智的鲍西霞看到了契约中的漏洞,并从法律上重新解释,阻止了夏洛克充满报复心的野蛮行为,为鲍西霞聪慧的形象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罗密欧与朱丽叶》( 1594)写于这一时期,是一部反映人文主义爱情、理想与封建压迫冲突的诗性悲剧。意大利维罗纳有两个家族,世代1亿。在一次舞会上,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与凯普莱特家族的朱丽叶一见钟情,但两家之间的仇杀阻碍了他们的爱情。在劳伦斯祖父的帮助下,两人秘密结婚。罗密欧为了替朋友报仇,刺死了朱丽叶的表妹太保。王子下令流放罗米·阿祖尔,茱丽叶也面临逼婚的困境。牧师给她安眠药装死,并派人通知罗密欧立即返回,但信使迟到了。不明真相的罗密欧听到朱丽叶去世的消息,立即赶回家乡,在她身边自杀。朱丽叶很快醒来,发现她的情人已经死了。除了悲痛,她还用匕首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鉴于世仇造成的恶果,在录制《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前,两个结怨了几个世纪的家族终于和解了。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这一对天真无邪的年轻人最终用自己的死亡反抗了阻碍他们结合的封建势力。虽然在剧情上是悲剧,但在喜剧作品中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对未来的信心。这部金钱剧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气氛,它实际上是一部青春和爱情的赞歌。虽然主角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隔阂消除了,爱情和理想最终胜利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了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范。该剧充满了丰富的抒情性,如朱丽叶等待罗密欧前来赴约的美丽独白:

来吧,夜晚!来吧罗密欧。来吧,你黑暗的一天!因为你将睡在夜的翅膀上,比乌鸦背上的新雪更白。来吧,温柔的夜!来吧,可爱的夜晚,把我的罗密欧给我;他死后,你可以把他带走,把他撒成无数的星星,把天空装饰得如此美丽,让整个世界都爱上黑夜,不再崇拜耀眼的太阳。

这些深情而温暖的话语,不知感动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心。

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崩溃,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崛起的大转折时期。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正在衰落,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开始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莎士比亚则用他的戏剧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和黑暗以及人性的禁锢,强烈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对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已经失传,流传下来的只有37部。研究者根据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将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2.悲剧时期(1601—1608)

这一时期是莎士比亚思想和艺术的成熟和深化阶段,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君主制和资产阶级的关系开始紧张,宫廷贵族的生活日益颓废。莎士比亚已经清楚地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但他将其归因于善与恶的道德冲突。他反对暴力,强调理性的作用,创作了一批辉煌而沉郁的悲剧剧作,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已经开始出现的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利己主义,表现了人道主义的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剧中的浪漫主义越来越淡,现实主义描写越来越突出。他的悲剧主要内容是人与社会、人与人心的冲突,堪称“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典范。

《哈姆雷特》( 1601)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这部悲剧就其社会内容和哲学内涵而言是最丰富的。它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和广阔的思想内容表现了主人公人文理想的幻灭,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早在12世纪,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就已流传,英法两国的剧作家都根据其情节,写出了以中世纪血亲复仇为中心的剧本。1601年,莎士比亚将其改编成一部矛盾冲突激烈的杰出悲剧,使这个复仇故事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年轻的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勇敢的、有思想的人道主义者,他诚实、坦率、正派、道德高尚。当他从学校回到家,他发现他的祖国已经成为一个黑暗的监狱,他的父亲已经被他的叔叔克劳迪斯杀死,克劳迪斯娶了哈姆雷特的寡母并篡夺了王位。父亲的鬼魂出现了,要求他复仇。哈姆雷特决心杀死这个叛徒,但是他充满疑虑。他的复仇欲望逐渐转化为一种社会责任感:这个充满犯罪、不善良、谎言和虚伪的世界应该被改变。要完成这个重组干坤的神圣使命,哈姆雷特深感自己无能。相反,他讨厌向邪恶势力妥协。这些都使哈姆雷特陷入犹豫、忧郁和痛苦的自我剖析之中。当他下定决心除掉这个叛徒时,不幸杀死了他的爱人欧菲莉亚的父亲兼尚美的统帅普罗尼尔斯。悲伤的欧菲莉亚失去了理智,淹死在河里。欧菲莉亚的哥哥莱提斯想要为他的父亲和妹妹报仇。在叛徒安排的决斗中,他用毒剑刺死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母亲因喝了叛徒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误杀。哈姆雷特临死前想尽办法刺死叛徒国王,但他改变现实的宏伟理想未能实现。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他对自己和人类的未来充满了爱和信心。在他看来,人是“伟大的杰作”,具有“高贵的理性”和“伟大的力量”,具有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宇宙的本质和万物的灵长”。人文主义的教育让他有了远大的抱负,但突破未来的巨变让他吃了那么多苦,无忧无虑、明朗坦率的性格也变了。父死母婚,邪灵当道,国家硝烟弥漫。他渴望用进步的人文主义改造社会,但又觉得重任在肩,难以执行。犹豫不决的时候,他苦苦思索,焦虑不安,性格也变了,于是焦虑抑郁。而且因为缺少复仇的证据,一时找不到复仇的机会,不能轻举妄动,导致他优柔寡断,一拖再拖。剧中长时间痛苦而强烈的自责独白反映了他痛苦而矛盾的心情。表面上看,他可悲地错过了一次又一次行动的机会。其实这是敌我悬殊,人文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剧性反映。从第三幕开始,他的忧郁情绪开始被克服。他的崇高理想和责任感使他意识到,他必须采取行动,与不合理的命运作斗争。于是他毅然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措施,从演戏到改写密函,破坏了叛徒将他流放到英国的阴谋,然后用刀将其杀死,最后刺杀了叛徒,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了志同道合的密友。这一切显示了他的机智、勇气和冷静。莎士比亚恰当地描述了哈姆雷特性格的变化和发展。

悲剧《奥赛罗》(1604)也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深刻的社会矛盾。在威尼斯,皮肤黝黑的摩尔人娶了奥赛罗和贵州小姐苔丝德蒙娜,遭到了贵族们的反对。威尼斯大公派立下赫赫战功的奥赛罗去抵抗土耳其入侵,所以没有干涉这桩婚事。虚伪狡诈阴险的旗官Ia guin奥赛罗没有任命他为副将,所以怀恨在心。为了报复,他巧妙地诬陷苔丝狄蒙娜不忠。奥赛罗轻信他人,厌恶他人,陷入了巨大的悲伤和绝望,嫉妒燃烧。他亲手掐死了无辜的苔丝狄蒙娜,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正义的事。伊阿古的妻子当场揭穿了真相,奥赛罗懊悔不已,为了惩罚自己的大错,挥剑自杀。

奥赛罗其实是作者肯定和同情的人物。他坦率、公正、诚实,但他的性格中有一些原因。他相信虚假的表面现象,让感情支配理智,以至于他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虽然克服了种族偏见,却没能逃过极端分子的暗箭,导致悲剧结局。剧中的伊阿古是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形象,为了自己的私欲,使用卑鄙、毒辣的手段。他的人生信条是“既不为感情,也不为义务,只为自己的利益”。他设下陷阱害人,最终受到了正义的惩罚。

《李尔王》(1605)取材于古代英格兰的历史传说:年迈昏昏沉沉的李尔王把王国交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里根和二女儿枪手,却驱逐了小女儿考狄利娅,她诚实直爽,无法取悦父亲。李尔王本人只保留了国王头衔和100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的家里安享晚年。没想到,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原形毕露,把老父亲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流离失所之苦。在一个电闪雷鸣的暴风雨之夜,被逼疯的李尔王冲到荒野上,向苍天呼喊自己的悲痛和无助。李尔王在暴风雨下对天空的长篇独白,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痛苦的灵魂,也揭示了被权力异化了的国王人性的觉醒过程。当最小的女儿得知李尔王的经历后,她着手讨伐她的两个姐姐。不幸的是,她被杀了,李尔王在悲痛和疯狂中死去。莎士比亚站在人文主义者的立场上,通过王室的内乱和李尔王传的跌宕起伏,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人伦关系,肯定了同情友爱的道德原则。

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崩溃,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崛起的大转折时期。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正在衰落,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开始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莎士比亚则用他的戏剧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和黑暗以及人性的禁锢,强烈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对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已经失传,流传下来的只有37部。研究者根据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将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麦克白》(1605)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杰作。苏格兰将军麦克白从战场凯旋而归,途中听到女巫预言他可能成为国王。在野心的驱使下,在妻子的怂恿下,国王邓肯趁机登门拜访,篡夺王位,最终以谋反战败被杀告终。他的妻子也死于精神分裂症。全剧弥漫着一种可怕的尹稚气氛。莎士比亚通过描写取得巨大成就的主人公麦克白成为残酷暴君的过程,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妻子的影响,麦克白原本并不缺少善良的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野心变成了野心,而野心的实现又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罪行,导致行为乖张,死亡不可避免。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中,作者常常让作品中的罪人去深思、反省、剖析自己的内心。麦克白夫妇在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鲜明,进一步增加了悲剧的深度。

以上四部剧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在这些戏剧中,莎士比亚看到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内在矛盾,抨击了资本主义利益原则的罪恶本质,表现了阶级压迫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但他把社会斗争归结为善恶的抽象道德问题,只看到了思想的力量和个人的作用,忽视了人民群众。因此,面对一个冷酷而罪恶的社会,单枪匹马的个人主义英雄往往备受打击,悲观、失落、幻灭,陷入无法回避的内心矛盾和悲剧结局。在悲剧的结尾,没有一个英雄能逃脱死亡的命运,以至于后人把莎士比亚戏剧的第五幕叫做“死床”。但《撞车与燃烧》的可怕结局,却表现了剧作家对人类世界的希望:杰出的人死了,为个人利益竭尽全力的野心家也难逃死亡的命运,但正义赢得了道德的胜利,正义和美德永垂不朽,而邪恶则被人们唾弃并长期被抛在脑后,后来的英雄们仍有望被重组。其尖锐的批判、深刻的人性揭示、对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使莎士比亚的悲剧至今仍具有震撼力,成为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除了“四大悲剧”,莎士比亚还根据普鲁塔克的《名人录》写出了《凯撒大帝》(1601)、《雅典的泰门》(1605)、《安东尼与克娄巴特拉》(168)?《雅典的泰门》写道,雅典贵族泰门慷慨好客,乐善好施,挥金如土,家里每天都是宾客盈门。虽然他帮助很多人摆脱了困境,但他分不清奉承者和朋友,他的大部分钱还是花在了恶棍和寄生虫身上。一旦他的黄金没了,债主们都是钱,他派人向长辈、贵族和曾经从他那里得到好处的人求助的时候,那些百般低头的小人就像躲避瘟疫一样害怕,弄得他天天哭,地不灵。丁满义愤填膺地离开人群,独自住在城外的一个山洞里。有一天,他在挖树根充饥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大量的黄金,这让他看透了这个世界的虚伪。丁满忍不住愤怒地咒骂:

黄金!黄色、闪亮而珍贵的黄金...这点小事足以颠倒黑白,丑的变成美,错的变成对的,卑微的变成高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个黄奴可以搞异教联盟,分裂国家,保佑罪人;麻风病人被视为情人;有了他在元老院会议上,强盗可以被封爵,被人鞠躬,被人称赞;有了他,那个黄皮鸡脸的寡妇就可以做新娘子了。

资本主义货币原则的暴露真是精辟!马克思在《资本主义》中引用这段话来说明货币的本质。剧中的雅典后来被围困,贵族和长老来找曾经勇敢善战的泰门,给了他金钱、权力和地位,但是泰门心冷,最后变成了厌世者,带着对虚伪人类的仇恨离开了这个世界。

3.传奇剧后期(1609-1613),莎士比亚的创作呈现出脱离现实、转向梦幻世界的倾向,现实与幻想的矛盾得到解决,风格转变,充满童话般的想象,节奏明快。作品有《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暴风雨》(1611)。这几部剧的情节大同小异,都是主角先是遭遇灾难和不幸,然后机缘巧合前来救场,甚至是每一片乌云都有一线希望。虽然揭露了黑暗的现实,但宽恕和理解的精神贯穿全剧,主张用爱治愈旧伤,强调忏悔和改造可以产生新的希望。剧本的人物和背景都很传奇,人物的动机近乎荒诞,突出了大量的巧合和意外。

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是《暴风雨》。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弟弟安东尼奥篡位,带着襁褓中的独生子米兰达逃往荒岛。他通过魔法成为了这个岛的主人。后来,他制造了一场风暴,把附近的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王子和安东尼奥等人路过的船只带到了一个荒岛上,并神奇地促成了王子和米兰达的婚姻。最后,普洛斯彼罗恢复了他的头衔,原谅了敌人,回家了。神秘的幻想,瑰丽的描写,生动的形象,诗意的背景,使这部剧成为莎士比亚晚期戏剧艺术的代表。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西方戏剧艺术史上不可企及的高峰,在他的戏剧中,展开了这样一幅广阔的人生画卷:从王公贵族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各行各业的人在剧中翩翩起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恨悲喜,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两者都阴险狡诈,极端自私。麦克白和伊阿古不同,两人都勇于为理想和正义而死。奥赛罗不同于哈姆雷特。不同的角色生活在各自典型的环境中。

莎士比亚是无与伦比的戏剧结构大师。他的剧作虽然分为悲喜剧,但在创作实践中打破了悲喜剧的界限,不受严格的传统体裁划分的限制,从而展现了更丰富的人性和人物的精神世界。他善于描写几条平行交错的线索来推动生动复杂的情节发展。写作技巧表现出奇妙的戏剧紧迫感,逐渐加快的剧情发展节奏往往有别出心裁的妙笔,令观众叹为观止。

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完全是诗意的,柔美温柔如流水,激荡如惊涛骇浪,令人回味无穷。据后世统计,莎士比亚用词一万五千余字,善于运用比喻、比喻、双关。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许多语言都成了英语中的成语和典故,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语言形式以空白诗为主,也夹杂着古诗词、民歌、俚语和轻松搞笑的散文对话,可谓多样、丰富、生动,成为莎士比亚戏剧艺术大厦的基本素材。

莎士比亚还写了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一般认为是在1592-1598这六年间陆续完成的。一百二十六首诗揭示了诗人对一个“黑皮肤女人”的爱,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真与善?

参考资料:

百度网页

受访者:梁博韦纳-魔法学徒一级1-15 12:55

四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