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冷笑话大全 - 毛毛的笑话

毛毛的笑话

讲起郭德纲,大家总会笑口常开,他出演的相声也总是被人津津乐道,一手创立了德云社,当代相声一哥的席位非他莫属。

但是在此之前,同样有一位相声界的大佬,名声在外,还被毛主席当面夸奖过。

每每想起这些台词,总能回忆起马大师那 搞笑 的动作与神态,神形具乐,而这些动人 搞笑 的故事又仿佛一直存在我们身边一样。用一句话来讲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马三立名为大师,也有“小孩子”时候。 1956年1月份,毛主席前往天津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毛主席本人对艺术也十分感兴趣,晚上在天津南部的小礼堂接见文艺界人士。

在轮到马三立的时候,他立马开口讲到:“主席您好,我是马三立,天津电视台的马三立。”

“马三立,我记得你,就是那个说买猴子、买猴子的那个马三立。”毛主席不断打量着马三立,并夸奖道:“古书上说,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你的名字就是三立,非常不错,很有寓意。”

但是当毛主席看到马老那“魁梧”(马三立身高有一米八)的“躯干”时,又补充说道:“你这身体太瘦了,太瘦了,要多多补充一些,身体才会更好点。”

接见结束后,剩下的时间就到了演员登台亮技,大显神通的时候。

马三立这时候就给毛主席讲了一个笑话,创作题材源于农夫的儿子与地主的儿子,旨在突出地主的儿子多么的笨,而农夫的儿子多么的聪明,三言两语逗得毛主席开怀大笑,还称赞他: “国宝,你是国宝呀。” 随后,毛主席便同马三立握了手。

马三立与毛主席握手时,纵然年龄已经老大不小,却开心的像个孩子一样。

晚上演出结束后回到家里,马三立伸出那只手和家人一一握手,还不断重复说这只手是刚刚和毛主席握过手的,非常的激动和喜悦。

那么,相声达人马三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马大师对于作品的雕琢程度十分在意,那么这么多“千奇百怪”的台词,这么多脍炙人口的相声究竟来源于哪里呢?马大师又是如何将其创作出来的呢?

马三立1914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籍贯确是甘肃人,地地道道的回民,从他迈入相声界的大门,以及后来在相声界扬名立万,成为一代宗师,与其身边人影响也是分不开的。

他有一位祖父,叫做马成芳,因擅长说书《水浒传》而名震一时,前清时期在北京城中都赫赫有名;其父亲马德禄也是鼎鼎有名的“相声八德”(1930年左右活跃在京津地区的说相声高人)之一。

他的母亲擅长京剧,他的哥哥擅长“文哏”。

马三立身边几乎所有人都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各自都名震一方,也正有这这样的环境,马三立从小耳濡目染,从小就开始进行了相声方面的学习。

马三立年少时在汇文中学就读,业余时间便在校园里练习相声技巧,而由于当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少有人能够安心下来欣赏艺术。

这也就致使马三立的父母尽管在艺术界颇有声望,但是现实中却勉强能解决温饱问题,连马三立上学的学费也凑不出来,无奈之下,马三立只好早早辍学,离开了学堂。

学业虽然未竟,但是马三立依旧不断地在学习。他拜师周德山,在学习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相声特色,以相声技巧里比较考验人的“文哏”和“口活”作为表演的基调。

由于马三立早早辍学,又身处特殊年代,对生活有了众多体验,于是他将这些作为创作题材,不断融入到表演内容中,往往在表演过程中能让观众有很多新奇而又熟悉的体验。

新中国成立之前,说相声这一职业被人看做“下九流”行业,泛 娱乐 化性质,被人看不起。

即便在这种时候,马三立依旧保持着屈原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志,不为外界人们的看法所影响,更加秉持着前辈师傅们那种敬业的态度。

当问到马大师时候,他回忆:每每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师兄之前对我的教诲,学习相声技巧,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的 游戏 ,既然进入了这个行当,就要热爱这个行业,师父也只能带你入门,更多的修行还是在于你自己本身。

多注重生活中的事情,不断积累创作素材,琢磨打磨人物的技巧和方法,表演不能敷衍,自己讲不好的就不要讲,师父传道受业的恩惠,这辈子都不要忘记。

或许由于马三立的这种坚持与韧性,黑暗时刻终于过去,相声迎来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行业的光明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 呈现安稳,人们的思想逐步得到解放,对于文化与艺术的需求日益增多,这样的背景下,对艺术表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同样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1950年的时候,天津市新声剧院邀请马大师登台表演,马大师欣然接受,也是因为这一次登台出演,重新树立了马大师在行业中的翘楚地位,还一度担任了天津曲艺团副团长的职位。

在舞台上,他表演的《逗你玩》、《开会迷》等作品博得了观众经久不断的掌声。

马大师名声越来越响亮,甚至国外一些人也想邀请他出演,还许诺给他高额的出场费。

据了解,曾经有人寄给马大师1000元的出场费,希望他能够坐飞机前来参演,马大师拒绝了收款,没有答应这件事情,还让快递员将钱返回去。

有一次马三立的儿子陪着他去外地参演,演出结束后主办方给了一笔劳务费,马大师看也没看就装进了兜里。等有些人问他主办方给了多少酬劳的时候,马大师才很不情愿地拿出来,数了数说:五百。

有人为了挑起一些事情,故意向马大师说:有一个模仿马大师相声的小伙,主办方给了两千元酬劳。

而马大师却异常的心平气和,之后还稍微有一些担忧,而他担心的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害怕模仿自己的人如果只知道模仿,那对其未来发展没有好处。

马老自始至终都没有将钱财看得很重,因为他要求的一直都是优良的作品,在金钱名利面前,依然守卫着自己的初心。

在1956-1966年的这段特殊时间里,由于一些误解,导致马三立只说了三年的相声,其他时间就在做一些劳役上的杂活。

1970年,马三立为了遵从中央指示,遵守疏散城市人口的指令,他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天津,到农村落户。

在这期间他也没有闲着,仿若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了几年闲情逸致的生活,还学了一手木工活计。

但是最让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每天早晨早早起来到湖边,背上一阵子台词,不忘自己的老本行。马大师对于相声的热爱与追求可见一般。

特殊时期过去之后,马三立仿佛变得更加清澈,活的更加通透,他总是对表演带给自己的光环和名誉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每当观众向他的表演发出喝彩的时候,他总会说:“我不是什么相声大师,也不是什么艺术家,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艺术传播者,我喜欢相声,爱说相声,那我就用相声的形式将少有人问津的民族文化带给喜欢的人。”

每年儿童节的时候,马三立至少要到三个学校为小朋友们表演节目,而作为对自己回馈,就是能够戴上红领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在马三立的一份思想工作汇报中,他曾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正独白:这二十多年来,我见了别人都不敢主动跟人打招呼,避免不了打招呼的,我也不敢主动和人家握手,很多事情只是听一听,很少发言,很少过问,因为内心总有一种自卑的感觉。

他也不曾去亲友家串门拜访,也不和一些朋友合影留念,心里怕别人看不起,瞧不上。

这是一段心酸的经历,但是风雨总会过去,阳光也总会到来。在让天津居民推荐十个名人的时候,他们将票数尽数投给了这位在相声界不断耕耘、推陈出新、讲了一辈子的相声大师--马三立。

改革开放后,马大师重新回到了舞台上,继续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表演。也是在这个时期,马三立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成功加入了中国***。

1983年,天津地区召开了政协会议,他前往参加。

在会议上,统战部长亲自问了马三立为何还没有加入中国***,马三立突然愣住了,过了一阵子才回答说:“我这样的人也可以加入中国***吗?现在我觉得已经够好了……”

马三立的话反而让部长不知道从何讲起,或许是出于理解,又或许是无奈,但不管怎样,这样的回答也是马三立内心的真情流露吧。

于是他想了想说:“与你之前的生活想比,已经显得比较富足,但是生活上满足的同时政治上也要满足,人民还需要更多马老这样的人来发光发热,传播正能量呢。”

部长的话给了马三立很大的鼓舞,没过多久,马三立就向天津党支部提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申请加入中国***。

在1985年的5月16日这一天,他的夙愿最终得以实现。

在常宝霆、李润杰的介绍下,天津团支部召开了大会,全票通过了马三立的入党申请,马三立成功加入中国***。

在大会上,马三立非常激动:“是党组织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今天的一切也都是党给予的,我要紧紧跟随党的步伐,与党一同前进。”

随后马三立又将自己入党的5月16日作为自己第二个生日来纪念,这一天对于马三立而言,意义同样非凡。

入党以后,马三立仿佛重获新生一样。他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还将自己收入所得捐献给了国家,他曾经用自己演出收入所得,购买了大量相声相声录影带,赠送给了守卫在边疆的战士,愿他们在边疆也能够感受到欢声笑语。

随着时间的渐渐流逝,马老的身体也渐渐地疲靡,但是他在生活中的幽默诙谐程度依然不减当年。

有一次马老收到邀请,想让他去给一些失足青年讲一些相声,帮助他们恢复,待他刚刚下车,两位女警迅速来到他的身边,一左一右来搀扶着他。

听到这些,两名女警官顿时笑的合不拢嘴。

在2000年的时候,年事已高的马老被诊断出了膀胱癌,不得已告别了演出的舞台,随后他进行一次手术之后,病情才稍微有所缓解。

手术开刀后伤口比较疼痛,医生询问马三立:“要不要打止痛针?”

马三立听说打了止痛针之后容易上瘾,坚决不打,还对医生讲:“我还是少打这样的针吧,抗一抗就过去了,别让我这个病还没好,就又转入了戒毒所里……”

马老的言行,让所有在场的医务人员都被马老的乐观态度感染了。

2001年时候,在天津地区举办了马老告别舞台的晚会,这场晚会可以说群英荟萃。

有倪萍、赵忠祥等知名主持人,还有冯巩、牛群等著名表演艺术家。

马三立在舞台上对台下的观众说:“由于个人身体原因,从今天开始我就要告别这个舞台了,但是不等于我告别了相声,我还是会继续努力地进行创作,为你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出来。今天有一些观众想听我那一段《买猴儿》,说实话现在的我已经说不了了,我自己都已经成一只老猴了,耍不动了。”

在落幕仪式上,马季把自己亲手书写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八个大字送给了马三立,马三立微笑着说:“马季、马玉涛和我都姓马,都是一家人,我们全都是马大哈的后代。”

就这样,原本沉重的晚会在马老的调侃中,愉快地结束了。

2002年,马三立的病情更加严重,连起床都比较困难,只能躺在床上输液。

虽然家里人没有告诉过马三立病情的严重性,但是他自己也了解自己身体的状况。

春节前一天,病重的马三立询问照看自己的儿女今天是什么日子,他儿女回答道:“今天是腊月二十三。”

马三立听了之后用力摇了摇头,让自己更加清醒一些:能让自己走在年下,不然家人都过不了一个好年。凭着这一股强烈的信念,马老中午撑过了这个新年。

到了2003年,马老最终抢救无效,因病离世,享年87岁。

而在他生前的遗言中,要求自己后事办理一切从简,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花圈、礼仪和金钱上的往来,他只想将欢声笑语留给人民,他只希望国家昌盛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马老生而为民,离开后心系的依然是国家和人民,其爱国之心可昭日月!

马三立一生虽有不少子女,但是真正继承他衣钵的只有长子马志明一人而已。

据了解到,马三立的三子马志良非常喜欢相声,已经被文工团录取。

而当马三立知道这件事情后,劝说他马志良放弃这个选择,原因是他的长相不讨喜,如果他说不好相声,小了说是砸了马家在相声界的招牌,往大了讲那是对相声艺术的一种作践。

马志良最终没有进入文工团,还十分理解父亲,并不埋怨他。

那马志良眼中的马三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马志良回忆说:他是个不谙世事,做事情比较遵循传统,循规守矩的一个人,有时候还会有一些固执。

1950年左右,当时领导班子要天津剧团表态一年创作新品数量,这时候人们就开始吹牛起来,有人还喊出了一年创作出15条新品相声的口号。

马老坐在一旁,静静地听他们讲,但是脸上的表情十分凝重,眉头微皱,沉默不

当一圈人都发完言之后,领导看到了在一旁沉默不语的马三立,要求他进行发言表态。

马三立从容的从凳子上站起来,慢悠悠地讲到:“我决定每年要创作五十万条新品相声!”

在座的人都被马老的话震惊了,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就算事后有同事劝说他通融点情面,但是马老依旧坚定地说:“我没错!”

马三立一度贫穷,直到晚年时候家境才逐渐变好,但是依旧改不了他节俭的习惯。

有次他的儿子马志良给他买了一双300多元的皮鞋,马三立穿上之后走路感觉十分舒服,当问到价格的时候,他当场愣住,还气鼓鼓地将皮鞋退了。

在得知这种情况后,马志良之后再买什么东西,总会把价格往低了讲,这样才能让马三立接受自己的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