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冷笑话大全 - 用氛围来形容一种活动的感染力对吗

用氛围来形容一种活动的感染力对吗

有一类作品,读过之后,我们或许还没有完全明白作品中到底潜孕了些什么,但明确感到有一种运动着的力量、复杂的韵味和一种难以言传的深层意蕴,雾状般弥漫在整个作品中,也萦绕在我们的心头,强烈地感染着我们,让人经久不忘,这类作品就是有氛围而且较浓的作品。何立伟的《百色鸟》剖开来看,写两个孩子在一个宁静和平的自然环境里玩耍,似乎并无多大意义,然而,那富有象征意义的洁白如雪的百色鸟,在空旷静寂的河滩自由自在的浮游,空气清新,无一丝杂质,世界似乎像玻璃一样透明,它展示给我们的简直是一块净土,一块仙境。同时,孩子的纯洁,天真无邪,又展示给我们两个透明的稚童的心灵世界。它们的自然融合,太纯太净中,自有一股飞动的灵气。但作品在煞尾时,这种宁静和平的理想世界在瞬间被无情地粉碎了,于是,我们心中形成一种强烈反差,我们的审美期待陡然失落。这种反差失落又导致我们审美期待的回归,这种回归却又高于既已形成的审美定势。也就是说,那无情的锣声,不但没有破坏原来那纯净飞动的灵气,反而强化了它。原来宁静和平的环境在读者的心中不是被破坏了,而是还增加一种耐人寻味的意蕴。这种运动的气韵,摄人的力量,就是作品艺术氛围的体现。所谓氛围,是指弥漫于作品局部或全部的特定气氛,能够体现作家的价值取向,凸现作家所描绘的不同艺术形象的特点,给读者一种浓烈的美感。具有浓郁氛围的作品,不仅是为了作品主题和情节的需要,而更主要是让读者从中享受到一种情调,一种韵味,一种阅读快感,领悟到一种深层的意蕴。让读者从中对世界有新的或更进一步的认识。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们不能不为文中弥漫着的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的澄明的智慧之光所震撼。作者笔下的地坛,沉寂冷落,萧瑟幽深,“荒芜但并不衰败”,一种浓烈的氛围,萦绕在我们的心间,挥之而不去,由此折射出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氛围是作品的一种表现。意境是心中之“意”和心中之“境”的独特形态的结合,在意与境的和谐统一中,产生了一种新的“东西”,艺术氛围是其中之一。有强烈氛围的作品离不开意境的创造。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通过情与景的高妙设置创造出意境,意境中腾蒸出一种美的氛围,这种意境所创造出来的艺术效果便是当读者还没有仔细评味作品时,就已感受到作品中有一种强烈的摄 人心脾的气韵在不由自主地流动着。孙犁的《荷 花淀》就是一篇创造了独特意境而又生成了强烈氛围的佳作。文章开篇渲染环境的清新宁静就令人神往;中间描绘清香四溢的荷花淀,景中寓情,令人回味;结尾写日常生活,情景交融,真切感人。很明显作者在有意无意中酿造了一种独特的让人流连忘返的气氛。文中明月清风,薄雾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 花,日常生活的情趣……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完美,简直像神话世界一般。由此文章形成了一种氛围,即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和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文章的意蕴——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对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歌颂,在这种氛围的笼罩下显得更加含蓄、深邃有加。氛围也可以说是就是作品中洋溢着的一种气。我国古代文论家都喜欢以“气”论文,有“文以气为主”“气韵生动”之说。“文气”指作品的一种内在之气,它有其自身的节律感和韵味感,对作品具有决定作用,是作品成功的必要条件。所谓“有气则文章活,无气则文章死”。有氛围气的作品自有一种内在的“气韵”、“文气”,而景物、场面、环境等的烘托渲染有利于氛围气的生成。好的作品不一定都具有强烈的氛围气,而有浓郁氛围气的作品则一定是感人至深的好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能成为名篇,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情景交融,委婉细腻地营造了一种渺茫、隐约、恬静、朦胧的氛围;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能让人回味无穷,就是因为作者“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自然地融为一体,渲染了一种清静、悲凉的浓烈氛围;黄河浪《故乡的榕树》一举夺魁,就是因为作者借助有形的具体形象表现无形的主观感情,披露挚诚的精神世界,创造了一种似仙似梦的审美氛围;粟良华的《一碗阳春面》能感人泪下,就是因为作者通过一个个动人的场面酿造出一种团结向上、充满温情的氛围……“氛围气”作为一种较高的美学规范,历来受到重视。不少作家都自觉不自觉的追求作品中氛围美的创造,何立伟说他的作品“不拘文章成法,既不重情节,亦不重人物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