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冷笑话大全 - 毛泽东近邻汤瑞仁,主席对她说的一句玩笑话,促成她开了毛家饭店

毛泽东近邻汤瑞仁,主席对她说的一句玩笑话,促成她开了毛家饭店

1982年9月,毛泽东故乡韶山的乡亲们开始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问题。

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对韶山的老百姓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50年代初,韶山群众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成立了韶山的第一个互助组。他们一丝不苟地劳作着,生怕一点点懈怠会丢了主席他老人家的脸。

毛主席是韶山百姓们心中的荣耀,以致于多年之后,无论外界发展如何,他们依旧坚持着当年毛泽东指明的道路。对“市场经济”一知半解的韶山人,潜意识杜绝新时代、新事物。一旦谈到做生意,他们就觉得是不务正业,是给毛主席脸上抹黑。

然而时代的浪潮是无法阻挡的,特别现在旧观念已经影响了韶山经济的发展。

毛泽东老家的邻居、远房亲戚汤瑞仁拒绝参加生产队的会议。她一个人躺在床上,怎么都想不通,毛主席当年领导大家伙分了地主的田,现在,难道要分集体的田吗?这么做到底对不对?

她越想心里越乱,一个人坐在了堂屋门口,无处发泄的她对着一塘之隔的毛泽东故居哭了几天,谁来劝都没用。

她挣扎过,骂过那些搞“包”的社员,还觉得生产队的干部们没有骨气。然而她的反对没有任何效果,承包制还是在韶山展开了。

生产队的干部们也许是出于对汤瑞仁的同情,将毛泽东少年时种过的田交给了汤瑞仁。

汤瑞仁心中不甘,而面对毛主席曾经耕种过的这块田地,她又舍不得不去维护和耕种。

到了收获的季节,这片田地比集体时增产了一倍多,家家户户几乎都增产了。大家伙儿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而汤瑞仁依旧是惆怅的,时不时回忆起过去的事情。

按照辈分,汤瑞仁比毛泽东还要高两辈,她出生的时候,毛泽东已经离开韶山冲去闹革命了,年轻时虽然住得近,但她从没见过毛泽东。

20岁这年,汤瑞仁从邻村嫁到了韶山冲,丈夫毛凯清家就和毛泽东故居隔了一个池塘。毛泽东的父母在世之时,两家人的关系非常好,毛泽东出生时就是毛凯清的奶奶接生的。

1949年10月1日,韶山冲的父老乡亲在广播里听到了熟悉的乡音,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新中国成立。他们沸腾了,谁能想到这片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这几屋子泥砖瓦屋之中,竟然诞生了扭转乾坤的英雄人物?

1950年,汤瑞仁和村民刘秀华率先在韶山办起了第一个妇女互助组,搞生产搞得热火朝天,湘潭县县长为鼓励他们,专门奖励他们一头黄牛和一套农具。

汤瑞仁当天晚上就和妇女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报喜,毛泽东的回信很快就送回来了:“互助合作好,大有作为,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这短短一句话牢牢记在汤瑞仁的心中,后来每年,她都是大队、公社和县里的劳动模范和积极分子。

1959年6月26日是韶山人的大日子,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之久的家乡。

他突然提出要去父母的墓前吊唁,这一路上无论是戴着草帽的,赤着脚的,手上沾着泥的乡亲们,毛泽东都一一上前和他们握手。

汤瑞仁的侄子得到了消息马上回去告诉了婶婶,毛泽东父母的坟就在汤瑞仁家背后的山上,走过去不过两三百米。

从前,汤瑞仁只能听乡亲们说毛泽东的故事,现在毛主席就在她家后山上,她二话不说,丢下手中的活儿就往山上冲,路上正好见到了毛泽东。

毛泽东已经68岁了,走路有些气喘,热心的汤瑞仁就在附近找了一根竹棍子递给了毛泽东作拐杖用。毛泽东微笑着朝她点点头,算是感谢。

毛泽东拜祭完父母之后下了山,谁也没料到他会径直走向汤瑞仁家的方向。

汤瑞仁还跟在后面,一看毛主席就要去她家了,手忙脚乱往家里跑。

汤瑞仁气喘吁吁打开堂屋,将毛泽东迎进了门。毛主席找了个小方凳就坐了下来,汤瑞仁和家人们就围在毛泽东的身边。

毛泽东向他们问好,又询问他们家中的老人是否还健在,家中一亩田能打多少谷子,汤瑞仁一一回答。

韶山的村干部向毛泽东介绍道:“她叫汤瑞仁,是我们韶山的婶婶。”

毛泽东点点头:“我知道我知道,毛家他们家的辈分最大了,我的辈分是最小的。”

汤瑞仁可不好意思叫毛主席喊她奶奶,她当时才30岁,在主席面前就是个小丫头。她询问毛泽东:“主席,我的儿子能否叫你爷爷呢?”

毛泽东把手一摇:“不行不行,怎么能反过来叫呢?吃奶的爷爷摇篮里的叔嘛!”

毛泽东话一说完,众人都笑了起来。

毛泽东又问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因为当时丈夫毛凯清还在外面当兵,汤瑞仁就给儿子取名为“毛军军”。毛泽东听后很高兴:“这名字好,爱军队。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一切啊!我看啊,名字还得改动一下,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将来当了兵就要做个大官,我看就叫‘毛命军’吧。”

毛泽东亲自给儿子改了名字,汤瑞仁自然高兴得很,马上点头说好。

毛泽东如此平易近人,汤瑞仁也放松下来,和他聊起了自己的工作。汤瑞仁在集体公***食堂煮饭,公***食堂是毛主席提倡的,他询问现在食堂怎么样,主要吃什么菜和汤。

汤瑞仁说起来还很自豪:“报告主席,饭用的大铁锅煮,菜主要是蔬菜。不过一个萝卜我可以做出很多花样来,有萝卜干,萝卜丝,萝卜根,萝卜叶……”

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哎呀呀,你可真能干,你快成烹饪大师了!”

毛泽东和他们的这段对话,汤瑞仁想起来仿佛还在昨天。可如今,毛主席曾经耕种过的土地就在她的脚下,她开始思考,如果毛主席还在,他老人家会怎么想呢?

改革开放之后,韶山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来到韶山 旅游 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20世纪80年代初,景区设施还不够全面,每天在毛主席故居门前排队的游客们口渴了没有水喝,肚子饿的时候也找不到地方吃饭。汤瑞仁觉得自己有义务好好招待这些大老远跑来瞻仰故居的客人们,她每天一大早就起来烧一锅开水,用木桶装好了就放在路边,游客们可以免费喝水。

每天烧水有也就成了汤瑞仁的习惯,也有人劝她可以稍微收一点茶水费,她赶忙摇头:“那样搞怎么对得起毛主席?莫要丢了韶山人的丑!”

不久之后,汤瑞仁发现来韶山做生意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他们在毛主席故居前搭上小摊子,每天不愁销路,她也动了心。

1986年,50岁的汤瑞仁花了一块七毛钱买了两斤绿豆和一斤白糖,熬了两大桶的绿豆粥就放在毛泽东故居对面的小路上。

这是汤瑞仁第一次尝试做生意,她觉得身边的人都在审视她,她太不好意思了,把瓷碗放在石头上,远远站在树林里看着。

一群热情的上海客人笑着鼓励汤瑞仁:“你这是在做生意呀,不要怕不要怕,我们帮你卖!”这些客人一人盛了一碗吃得很畅快,最后大家都拿出点钱,点整齐了交给了汤瑞仁。汤瑞仁在这些善良的游客们的鼓励之下大胆卖起了粥,一天下来,她赚了5块多钱。

汤瑞仁卖粥,乡邻们不能理解她,家人们也不同意。她是军人的家属,又见过毛主席,怎么能在路边卖粥呢?

汤瑞仁却答:“军人家属怎么了,我又不偷又不抢,符合国家政策,为什么不能发家致富?”

卖绿豆粥让汤瑞仁存下了一笔钱,她想起了毛泽东曾经对她的鼓舞,决定在毛主席故居旁开一家小饭店,名字就叫“毛家饭店”。

汤瑞仁有经商头脑,也有决心,为了找一个大人物给她的小饭店题写店名,她干脆去了一趟北京,找到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王首道。王首道是湖南浏阳人,他热情接待了汤瑞仁,欣然同意帮她写店名,只嘱咐了她一句话:“你开饭店,我给你题写店名可以,但你得爱国,爱党,爱人民,要做合法事情!”

汤瑞仁郑重承诺:“我一定听您老人家的话,我一定会做到。”

汤瑞仁的饭店热热闹闹开业了,她手艺好,又是毛主席曾经接见过的近邻,慕名来吃饭的游客不少。“毛家饭店”的特色菜都是毛主席当年爱吃菜式——红烧肉、火焙鱼、豆豉辣椒……

没想到毛泽东随口的一句玩笑话,后来变成了真,汤瑞仁不仅成了烹饪大师,还有了属于自己的饭店。

慕名来毛家饭店吃饭的不仅仅有国内各地的游客,也有国外的客人们。汤瑞仁一直坚持维护毛泽东的形象,特别对一些外国游客提出来的“刁钻问题”,汤瑞仁一直是迎难而上。

一次,一位美国的客人吃完饭之后问了汤瑞仁一个问题:“你觉得,是毛主席好还是邓小平好?”

汤瑞仁想都没想,回答:“毛主席和邓小平都好,都伟大。”

那美国人追问下去:“如果毛泽东在世,你这饭店能办吗?他要割资本注意尾巴。”

汤瑞仁笑了,外国人看我们,总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似乎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就必定要推翻旧时代所有的一切。而他们始终没搞清楚,毛泽东戎马一生,打天下就靠着“实事求是”和“自力更生”。

汤瑞仁30岁对政治一知半解的时候,毛主席只问她过得好不好,吃得饱不饱。人民富裕才是建国后毛主席最大的理想,毛主席若还活着,看着韶山的乡亲们发家致富,怎会不高兴?

汤瑞仁笑着对美国人说:“毛主席说过,形势在不断发生变化, 社会 主义的前途光明而伟大,我是接待毛主席的客人,请问这位外国朋友,你觉得我能不能办?”

这位深藏在山坳坳里农村妇女,不仅机敏果敢,政治眼光非常锐利,美国客人不得不佩服。

汤瑞仁接着说:“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翻了身,邓小平领导我们发家致富。我现在勤劳致富,家里什么都不缺,两位领导人,都很伟大!”

汤瑞仁的爱国很较真也很质朴,日本游客来参观,她毫不避讳地说:“欢迎你们来韶山,可你们的祖宗不好,当年来我们中国杀人放火。”美国游客来参观,她一定也要说上两句:“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我们有决心统一祖国,你们不要插手。”

汤瑞仁办饭店的理念很简单,就是“接待好毛主席的客人”。她始终有着浓厚的主席情节,他们家和主席的合影放大了挂在餐厅的正中央,游客们受到了毛主席近邻的热情招待,吃到正宗毛主席家乡的菜肴,他们心中自然是光荣而幸福的。

韶山毛泽东纪念园筹建之时,汤瑞仁马上捐赠了3万多元。纪念园的总经理对汤瑞仁说:“汤妈妈,你捐了这么多,我们想要为你刻碑留念。”汤瑞仁却摆了摆手:“不搭帮毛主席,我只怕还在讨饭。不搭帮邓小平,我想要捐资都拿不出钱来。”

2003年,中央和湖南省决定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恢复毛泽东故居周围的环境。汤瑞仁的“毛家饭店”曾经占尽地理优势,但是现在组织领导和她商量,最好能把毛家饭店搬走。

汤瑞仁一听就哭了,全家心中都很难过,不愿意搬走。第二天,毛家饭店歇业了,汤瑞仁坐在当年毛主席和她拉家常的堂屋里面,向毛主席的画像哭诉:“是您老人家叫我当烹饪大师的,现在为什么又让我搬走呢?”一个星期之后,汤瑞仁突然想通了,她的丈夫和儿子都是军人,她是军属,应该最明白什么叫“一切行动听指挥”。她将儿子喊了过来,决定第二天就开始搬迁。

几个月之后,全新的毛家饭店在毛泽东纪念园旁建成,规模扩大了数倍,生意更加红火。

曾经被毛泽东祝福过要“当大官”的毛命军,并没有当上大官。

14岁那年,他和爸爸一样成为了人民解放军战士,在越南战争之中,毛命军荣立三等功,负伤归国,参加过1984年的首都国庆阅兵,后来毛命军被保送到南昌步兵学校去学习。而他最终放弃了仕途,回到故乡,拯救濒临失传的古典韶乐。

汤瑞仁没有忘记毛泽东的亲切问候,也没有忘记过王首道的严肃叮嘱。

新中国成立之前,汤瑞仁将丈夫送上了战场。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故居驻扎了警卫连,汤瑞仁带领着生产队的妇女们为战士们拆洗被褥,缝补衣衫。

1988年,毛家饭店开始小有规模,武警中队新兵入伍的第一顿饭,过年时的团圆饭,战士们的生日宴,毛家饭店都是免费提供的,她还购买了电视机和电风扇送给了驻地的武警战士。

一天,毛泽东故居班战士得了急病,被战友们送到了医院,刚刚办好住院手续,汤瑞仁就已经送来了住院费和营养品。一位战士的母亲得了重病,因为家境太过贫困没有钱医治,汤瑞仁悄悄给他们家汇去了400元钱。退伍军人想要办养鸡场,可惜资金不足,无奈想要放弃,也是汤瑞仁送来了珍贵的1万元,鼓励他:“乡亲们等着吃鸡蛋呢!这钱先拿着,不够再说一生。”

战士们从刚开始喊她“汤嫂子”,后来喊她“汤妈妈”、“汤奶奶”,她年纪大了,可对战士们的爱护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汤瑞仁拥军、爱军,因为他们是毛主席的将士们,因为丈夫和儿子都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她对人民解放军倾注了深厚的感情。

女儿曾经善意地提醒她:“就算您不给我们留什么,也要为自己将来的生活考虑。”

而汤瑞仁的回答也非常简单:“我只要还能劳动,还能赚钱,就要为军人、军属们做点事情。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做毛主席的好邻居,做一个合格的韶山人。”

她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她要参加的 社会 活动越来越多,也更清楚自己肩膀上的 社会 责任。

汤瑞仁出身贫苦,从小就拿着讨饭的碗求一条活路。她曾经最渴望的就是钱,有了大把大把的钱之后,她却总是把钱“送出去”。在中央电视台参加节目时,她对主持人说:“毛主席说穷则思变,我是靠一块七毛钱起家的,如今变成毛家饭店集团的董事长。要问我这个董事长有多少钱,我说钱在你们袋中,要说我这汤老太有多大名气,名在你们口中时。说我没赚钱你们可以不信,说我腰缠万贯,请你们也不要相信……”

每年,汤瑞仁都要向五保老人和敬老院送钱、送物;她收养了十几名孤儿,一直资助他们完成学业,看着他们走进了大学,甚至成为了硕士、博士;她动员全家帮助了500多名失学儿童回归校园,向贫困学生捐赠了100多万,她说,在毛泽东的家乡,不希望再看到像她这样的文盲;汶川地震,她每天都急得睡不好觉,不仅自己捐钱捐物,还在毛家饭店放置了募捐箱,希望客人们能向灾民伸出援助之手……

毛家饭店里的员工,绝大部分是下岗职工,有一位厨师名叫许佳华,他是汤瑞仁资助的孤儿之一。汤瑞仁从小学一直供到他高中毕业,许佳华没有考上大学,汤瑞仁就把他招到毛家饭店做自己的员工,送他到外地专门学了厨师的手艺。汤瑞仁从来没有觉得许佳华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反而每次提到许佳华的时候都会难过得流泪,希望他能在毛家饭店多赚点钱,娶个好姑娘成家立业。在许佳华心中,毛家饭店就是他的家,汤瑞仁就是他的亲奶奶。

原来,汤瑞仁的成功,不是幸运,毛家饭店占尽了天时地利,这也是岁月给予她的善良最好的回报。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难怪人们会对她肃然起敬。

汤瑞仁年轻时没有上过学,刚开始开饭店的时候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和“毛泽东万岁”。她76岁的时候才在子女们的陪伴之下开始学习认字,业余的时间也会自己学着画画、玩微信和写打油诗。

2014年,84岁的汤瑞仁终于入党了。这个入党申请书,她写了40年,刚开始不识字,找人代写,后来自己感悟,自己写。

入党那天,她乐呵呵地给自己写了一首打油诗:

从毛家饭店开业那天起,无论春夏秋冬,这位倔强的老太太,都会站在毛家饭店门口迎接客人,和他们愉快地合影。

毛家饭店走出了韶山,在全国开了几百家加盟店。汤瑞仁从一个勤恳耕地的传统农家妇女,成为了新时代的女老板。

汤瑞仁也在实践之中,得到了曾经一直让她疑惑不解的答案。

汤瑞仁常说:“我沾了毛主席的光,更为毛主席争光。”这也许就是伟人的力量吧,即便是短暂的接触,简单的交谈,也能让人受益终身。毛泽东在战场上的经验,亦是汤瑞仁在商场上打拼的信心和力量之源,这种难能可贵的韶山精神让她走向富裕,却永远不会在富裕之中迷失,让她成为别人敬仰的人,却从没有低看过任何人,让她知道从群众中来,必然要回归到群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