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冷笑话大全 - 法租界笑话

法租界笑话

1900年,在清廷的默许之下义和团在京畿地区实力大增,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甚至攻入天津租界。

很快,义和团的排洋运动一发而不可收拾,并对西方列强驻京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当年1月27日,英、法、美、德、意等国联合照会清政府,要求取缔义和团。

而作为晚清实际掌权人的慈禧,之所以对义和团激进的排洋运动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慈禧误认为洋人要归政光绪帝,架空她的实际权力,于是,不惜铤而走险的慈禧在义和团与西方列强爆发了激烈的武力冲突后,索性下诏宣布对十一国宣战。

慈禧

当年6月,八国联军自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势如破竹拿下天津剑指北京城,西太后慈禧在慌乱中携光绪帝等朝中勋贵仓惶逃往西安避难,史称?太后西狩?。

自大沽口登陆到帝都北京城的陷落,八国联军的2万人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风卷残云般地扫荡了堂堂一国之都。

姑且不论清军军纪涣散、武器落后和战法陈旧等客观实在的因素,光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的一票?带路党?的奇葩表现,就足以令固若金汤的北京城不攻自破。

八国联军蜡像

根据晚清《时务报》创始人汪康年在其笔记中记述:

联军将至,驻通州之将领惧,顾无计遁,皖人方长孺者,将领之至戚也,愿代任斯职,大喜,遂弃军去。方领军则奸掠极无状,居民恨甚,洋兵将至,咸赴诉,乃围而歼之,无一人得逸者。?

也就是说,驻守通州的清军听说八国联军马上要打来了,清军将领方长孺率军对当地老百姓劫掠一番后扬长而去,八国联军打来后,被劫掠的百姓们视洋人为大救星,纷纷向八国联军告状,并亲自带路攻破了清兵大营。

八国联军焚毁的圆明园

如果说清军抢劫本国百姓,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真实写照,那么,在汪康年的另一份日记中就曾说道:

或告余庚子联军既入,有拳匪余孽匿翠微(山),居焰光(寺)者居多,灵光(寺)次之。拳匪无所得食,则以近村富人韩姓至,勒出万金。韩请减,不许,竟杀之。韩之妻子拟控诸所司,知不可恃。或曰迳入城控诸洋人较佳,则果以兵队至寺前,匪犹高卧未知也。闻枪声一排,乃惊起,仓皇出御,尽被杀。?

翻译成当今白话即义和团余孽躲在了北京翠微山和焰光寺里,由于衣食无着,拳匪们敲诈勒索一户韩姓人家巨额钱财,韩姓富人请求减轻敲诈数额,拳匪二话不说杀掉了韩姓富人,死者的妻子很清楚向当地官府告状,拳匪们不会得到任何惩处,于是死者之妻径直跑到了北京城里向洋人控诉,洋枪队立马赶到了拳匪盘踞的地方将残余匪徒全部杀光。

推着小车给八国联军运输炮弹的大清百姓

从汪康年记载的两个桥段来分析,百姓们选择信赖大举侵华的洋人而不是清政府,很大原因在于清廷的腐败已经烂透到根子上了,百姓们在无助和绝望之下,不得不铤而走险投靠侵略者八国联军。

如果说以上两起百姓替侵略者八国联军做?汉奸?,实在是出于清廷太过于腐朽不堪而无路可走的选择,那么,在曾担任侵华联军的谍报部情报官宝复礼的《京津随军记》中就记载了不少中国人不遗余力的帮着洋人狠打同胞、亮瞎双眼的轶事。

给八国联军运输弹药的清朝子民

在《京津随军记》中宝复礼记载着:

一个时期,当租界陷于危险绝望的关头,由于射来的炮弹用的是无烟火药,因此找不到炮位。有两个人,一个是年老的中国人,另一位是他的儿子,自告奋勇去城里侦察大炮的位置,然后回来报告。另外两个人,通过义和团防线到大沽去把我们的急迫要求报告给海军司令们。

一个被捉着投入了海河,另一个也再没有回来。五十个中国人,为英国十二磅海军大炮运送炮弹,他们把大炮从一个炮位拖到另一个更有利的炮位,有两次,在敌人重炮轰击之下,炮弹在他们的头上飞过,枪弹在他们的周围嘶鸣,而他们却勇敢地继续着他们的工作,冷静地听从指挥,象是一些毫不怕死的人......?

帮着八国联军攻打紫禁城的百姓

民众为什么要帮着作为侵略者的八国联军打自己人?英国人宝复礼并没有在日记中给出答案,不过,八国联军侵华时,很多大清子民甘愿充当列强侵华的?急先锋?。

不光是腐朽的清廷迫使他们不惜依靠侵略者来稳住既得利益,甚至更为严重的是,外敌来犯时,给洋人扶梯子结伙攻打紫禁城的;站在北京护城河边充当吃瓜群众观战的;跟侵略者笑脸相迎拍照的;甚至推着独轮车主动帮列强运输炮弹的等等,一派荒谬现象可谓比比皆是。

明明是自己的母国遭到外敌的侵犯,到头来却落得个比侵略者还欢天喜地,大清子民的反常举动让列强们困惑不已,当有列强询问买办中华子民为什么会这样憎恨清廷?

带路党?给八国联军扶梯子

有识之士给出了?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的精辟论述,当然,这是谣传甚广的历史桥段,不过,说这话的实锤是出自国学大师梁启超之口。

梁启超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一文中讲到:

今我中国国土云者,一家之私产也;国际(即交涉事件)云者,一家之私事也;国难云者,一家之私祸也;国耻云者,一家之私辱也。民不知有国,国不知有民,以之与前此国家竞争之世界相遇,或犹可以图存,今也在国民竞争最烈之时,其将何以堪之!?

清朝百姓与沙俄军官合影,注意表情,面带微笑

在身为站在时代前沿,曾组织过维新变法的大儒梁启超看来,大清朝沦落成了?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的千夫唾弃的尴尬局面,更深层次的在于满清独断专行的?家天下?将所有国事全部大包大揽了过去,民众则被排斥在了共商国是的资格之外。

就梁启超的看法来分析,他的见解确实是一语中的。自1644年满清自入关以来,顺治帝为保障本民族的独立性而不被汉化,下诏实施满汉隔离,他在诏书中说:

朕反复思维,迁移虽劳一时,然满汉各安,不相扰害,实为永便,除八旗投充汉人不令迁移外,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南城居住?

八国联军渡过护城河,吃瓜群众在看戏

顺治的一纸诏令很快令原先居住在北京内城的汉族百姓流离失所,广大的汉人被驱赶到了外城,甚至更远地区,帝都北京实施了?样本工程?后,顺治帝趁机下令在全国各地设立?满城?,实施满汉隔离的政策。

不光是居住上清廷采取满汉严防死守的态度,婚姻上清朝就更是严格执行了满汉不通婚的原则,甚至旗人家庭每月可以领到朝廷固定的粮米和银子,八旗子弟200多年来,成为享受着政治、经济特权的?食利阶层?,而最终在汉化的洪流冲击之下,满清无法抵御强悍的文明同化,到末了也是被裹挟到了浩瀚的汉化河流之中。

因此,满清与其说是像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那样积极投入到先进的汉文明行列,倒不如说是没有抵挡住气势汤汤的汉文明而被同化。

八国联军军官合影

但无论如何,满清的汉化终归是历史的选择,并非清王朝统治者的主动归化。

也正是因为清王朝的这种民族隔离政策、文化禁锢氛围和严重的愚民政策,大清子民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由?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逐渐转变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木心态。

以至于鲁迅东渡日本求学之际,发现当中国留学生观看日俄战争影片中,当观赏到日本人砍下中国人头颅这段电影时,作为清廷派遣的留学生,不仅没有对同胞流露出分毫怜悯之心,反而纷纷拍手称快。

战火中遭八国联军毁坏的城楼

国人思想麻木至此,医人之病焉能医好一国之病?鲁迅先生正是在这种国弱民愚的情况下,果断弃医从文,从此开启了一代启迪国人思想的宗室之路。

故此,归纳总结起来,清朝的灭亡仅仅从人心向背来看,大清的子民们早就抛弃了这个?兼容性能?存在缺憾的朝代,秉持对自由的向往和幸福的追求为目标,开足了马力飞奔而去,当洋人的一声炮响打来,终结清王朝丧钟的却是共和时代的新纪元。

参考资料:

《京津随军记》、《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