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崩盘/方舒。-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1
(《三峡文艺丛刊》第7期/王主编)
国际标准书号987-7-80240-131-0
一.达...二...犬齿...三。历史小说-中国-当代
Ⅳ.1247.5
中国版图书馆CIP数据内核(2007)第183159本小说不是专门为任何阶级或阶层、任何民族或政权而写的。它试图反映出在这个大动荡、大崩溃、大融合、大重组的时代,全社会、各民族的各种复杂甚至矛盾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行动。
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各民族在巨大的痛苦中融合了,就像孕妇分娩,会生出新生的婴儿。按理说,这在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但我之所以把这个时代定性为崩溃和衰落,并以此为线索来安排剧情,除了它本身的动荡,更重要的焦点在于后来诞生的“婴儿”,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这无疑是一个悲剧的时代,因为分娩的痛苦无法估量。而且这段历史一直受到后世史家的批判。当然,生活在悲剧时代的各种人都是悲剧的,所以这本书是悲剧,是由各种小悲剧组成的大悲剧,但它不是随意堆砌的例子,而是始终围绕着那个时代对人们的信仰、原则、精神、行为的影响,将它们有机地交织在一起,试图一窥社会与人性的关系。书中的主要人物基本上都是悲剧人物。他们有性格弱点、人格障碍和这样或那样的精神问题。他们要么激烈报复他人和国家,要么身陷困境。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生病的原因也不同,但都源于这个社会。在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中,我没有用过去那种情绪化的心理独白的描写,而是站在一个第三者的立场上做了一些理性的评论。但不止如此,很多人物的内心活动也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我或多或少受到历史心理学和西方现代文化形态历史观的影响,所以这本书突出了很多不同于以往历史小说的特点。限于我个人水平,这些心理分析是否正确,是不成熟的,希望各位读者朋友和专家学者指教。
这本书分为五卷,60多万字。每一卷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主要故事和主要人物,但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大故事。因为这条历史线索庞杂,史书记载也有不少纰漏,所以显得欠缺。所以我除了对凋零的历史事件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拓展,还注重对“中时期”和“长时期”的描写。更有意思的是,不时会有一些现代生活的味道,历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应该会让读者觉得很多人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此外,我把朱良的爱情故事和花木兰为父从军的传说混合在一起,集中反映了不同层面的悲剧,这也是一个创举。
本书截取的历史阶段跨越60多年,但我并没有像流水账一样把各种不相关的事件按时间顺序堆砌在一卷或一章中,而是打破整体的时间顺序。先以北朝为重点,以六镇民族起义为重点,再把视野切换到南朝陈庆之北伐事件上。它结束后,我回到北朝,主要关注东西魏的斗争。相信这样的写法可以让书的脉络更加清晰,体系更加完整,主次非常明确。在写作技巧方面,我努力完成我开始的事情。除了人物命运的设计,每一卷的开头和结尾都遥相呼应,尤其是前两卷。每一卷所呼应的内容都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具体历史环境的变化和每一行相继的表现。这本书节奏明快,主要人物的性格也不总是千篇一律,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真实。
本书引用的诗词、书信、篇章、散文等,主要由历史人物本人创作。有些是匿名的人写的我把它们附加到一个角色上,有些是我自己写的。
现在我想谈谈这本书的创作。
当我完成《大崩溃》的初稿时,记者们蜂拥而至。我热情地接受了采访,随后武汉晨报、武汉晚报、楚天金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武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记者最关心的是我的创作初衷,我因为失恋而写书的消息在网上广为流传。我说感情受挫只是偶然因素。我早就想写历史小说了,就算不谈恋爱我也会写,但这个偶然因素给我提供了充裕的写作时间。当然,俗话说“愤怒成就诗人”,情感上的挫败感自然给了我创作的冲动。
我从小对历史和文学特别感兴趣,总想写点什么,作为自己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的阶段性总结。又恰逢武汉科技大学中南校区10周年校庆,所以借花献上一份给我们学校的礼物。这些都是初衷。
我是2006年6月165438+10月正式开始写的,9月份写完了整稿,从寒假到暑假,边写边改。十个月来我几乎没有真正休息过。基本上每天从早上七点忙到晚上十一点。吃饭的时候在想,睡觉的时候在想,上厕所的时候在想。每天写五六千字左右,每写完一卷(十万字以上)休息一天。一年下来,我瘦了30斤。虽然很苦很累,但是感觉很充实。
我完全是在业余时间写的。我没有耽误专业课,而且考得很好,还拿了奖学金。
因为学校图书馆关于我写作需求的文献很少,所以经常去省市图书馆借阅资料或者自费购买相关书籍。
我积极鼓励大学生从事业余创作,但我个人认为,现在很多大学生的文学作品中,感性成分太多,理性的分析判断较少,很空洞,很难做到有血有肉。
说到以后的打算,我觉得小说创作应该告一段落了。我可能会写一些短篇小说。另外,我会积极准备公务员考试。
我有一句自创的座右铭,叫做“每个人都在努力,只是方向不同”。虽然很普通,但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我个人很欣赏曾国藩的名言,“不是圣人,就是禽兽;只要要求耕种,莫问就会有收获。“作家方舒,男,1986国庆出生于湖北武汉,原任武汉康杰兴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营销专员,现为宜昌古慈寺《法玉》杂志主编,苏州庄洁佛学院学生,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党员,佛教宗师本焕、金美龙多江措活佛。
大学期间,我学的是行政管理,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写了一百多万字。我写过许多作品,如长篇历史小说,大崩溃,叶菩提,文学理论集,文存,散文,启蒙和大学日记。其中《大崩溃》获得“2008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觉醒》中的许多文章,如《朝鲜人民站起来》、《李敖的创伤文学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奥运会政治化》等,被海外媒体转载,好评如潮。港内有评论认为,他被誉为“中国大陆非常有代表性的青年作家”,“以其渊博的学识,掌握了巨笔,刻画了善恶美丑,弘扬了民族精神,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在历史的震撼中感受文明的交融
文/包峰(长江日报新闻研究所副所长,著名文学评论家)
中国南北朝的历史是一部非常特殊的历史,至少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这是一部汉文化受到巨大挑战和深入传播的历史。这种挑战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播并与汉族文化融合,从而加强了中华文明的厚度和深度。第二,是一部任何政权都视其为中国中心,否定其他政权的正宗地位的历史,正是因为这种“否定”。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本世纪以来,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这段历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许多有分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同理,这段历史也很难用文学的形式来表达,因为我们很难用故事来表达不同文化的沉浮。处理不好,就会陷入概念化,把小说写成各种概念组成的“文化解读”阅读文本。与汉唐相比,南北朝留下的史料要少得多,这使得历史人物更难转化为文学形象。所以,当我拿到这本60多万字的小说《大崩溃》时,我真的惊呆了。当我得知作者是一个20岁的大学生时,我更加惊讶了。
小说《大崩溃》以南北朝后期政治结构大变动的历史为背景。它以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南梁(南陈)三个政权之间的权力消长为主线,从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的宏观角度,描述了三个政权之间的政治经济斗争。同时描述了三个政权在当时文化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现了南北朝后期的历史。
首先,《大崩溃》有效地将历史的宏观视野描述与历史的微观艺术观察结合起来,让读者在了解南北朝后期历史发展整体进程的同时,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小说从北魏六镇起义入手,集中描写了北魏政治腐败、宫廷生活混乱的情况,预示了北魏灭亡的内因和外因。然后我写了北魏分为两部分,然后我写了南梁的政治、经济、文化,让读者对这个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同时,作者重点讲述了北高启集团的各个方面,描述了南梁在文化传承方面采取的各种措施,让读者在这些微观的历史细节中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这种处理使整部小说具备了历史小说所必需的基本骨架,同时又注重人物和具体的历史细节,丰富了小说,加强了其审美张力。
其次,《大崩溃》选择了与其他历史小说不同的情节处理方式。在文学发展史上,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张,还是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包括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前汉演义和后汉演义,包括三国演义等等。,这些小说多采用“以事取史”、“以事告诉人”的方法,有优势。《大崩溃》采用了“以史带物”和“以人带物”的方法来架构小说。这种结构小说的方法,可能会削弱小说的艺术张力,影响其艺术感染力,但却能给读者更清晰的历史概念,让他们在把握历史整体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感受历史上的一个事件、一个人。也就是说,在处理剧情发展上,《大崩溃》不是靠故事推动剧情发展,而是靠历史发展过程的叙事推动剧情发展。历史信息量特别大,事件跳跃性很大。随着一个又一个事件的发生,读者进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瞬间。小说在描写历史事件时,不以细节取胜,而是依靠一个事件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人物的性格也能在事件的发展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值得注意的是,《大崩溃》在刻画人物时并未使用心理描写或其他视角,而是将其置于历史演变过程中,通过一个又一个历史事件的更替来完成对人物命运的叙事。这样将人物置于被动地位,意在强化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因素,表明现实中人物的命运选择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面对历史和人生,无论时代英雄还是普通人,都没有能力去设计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未来。他们的命运是时代和动荡的政治气候安排的。这从另一方面揭示了那个时代反人类的一面。以高欢为例,从高欢的生平故事一直写到高欢去世。从高欢一生的跌宕起伏可以看出当时政治结构的变化,从高欢自身文化性格的形成可以看出当时各民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但从整部小说来看,作者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对高欢的细致描写上,不像《水浒传》用几个章节把一个人的来龙去脉写得很透彻,而是把高欢放在历史事件中。小说中高欢是进是出,并不是按照他的人物塑造需要来安排的,而是按照他是否在某一历史事件中发挥了作用来安排的,从而突出了人物命运的被动性和突出性。通读整部小说,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悲伤感。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进入政治主流还是被政治边缘化,我们似乎都不会转移,因为任何政治集团的稳定都可能随时被其他政治集团颠覆,任何人的既得利益都可能随时在不同政治集团的沉浮中受到挑战,从而既得利益者就会落入失败者之列。一方面强化了人生无常感,另一方面强化了政治动荡带来的不安全感,从而强化了小说整体的悲剧色彩。
第三,《大崩溃》不同于历史人物传记的写作方式,而是侧重于写历史,在叙述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叙述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将人物置于历史事件中进行“其他叙述”。所谓“他者叙事”,可以简单理解为没有“先验立场”的叙事——如果非要梳理作者的叙事立场,可以用“善恶二元对立”来对作者的叙事立场做不准确的概括,但毫无疑问,常识告诉我们,“善恶二元对立”是历史叙事中最不靠谱的,因为这种观察历史的方法无法让我们理解一个历史事件。为了强化“他者叙事”,作者追求一种娱乐化的写作,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趣味。我们可以把这种娱乐性的写作和作者对小说的兴趣解读为“新历史主义”的某些因素。
如果坚持流行文化的娱乐原则,我们自然会想到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用现代的娱乐感对待历史的或经典的艺术作品,以反映现代人对经典文化的立场和认知,是大众文化娱乐原则的重要内容。显然,大崩溃并不是为了追求纯粹的娱乐而歪曲历史。《大崩溃》对娱乐的追求体现在一种叙事模式上。这种叙事模式,一方面体现在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漫画化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用现代的表情描述历史的独特夸张形式上。人物的塑造在上一篇文章里已经讲过了,这里主要讲作者的语言运用。从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和作者的叙述语言来看,作者意在体现一种现代性,而不是回归历史本身。作者没有根据人物的民族身份和政治身份来安排他们的语言,而是总是使用现代语言,让人物用现代的语气说话。作者也尽量使用现代口语,有的甚至使用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这让我们在进入小说创造的历史时,有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使小说具有了大众文化的本质。比如小说中人物对话和作者的叙事语言,如“摸着石头过河”、“退居二线”、“选美”、“学院派超人”、“活动家”等,历史小说的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中使用了流行语言,包括一些网络语言,使历史小说具有了大众文化的特征,从而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因为这些流行语是成长的,是生动的,是与当下生活直接相关的,而成长的语言在没有摆脱语言指称的情况下,往往有着更生动的形象。这些运用在历史小说叙事中的语言,以及历史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可以营造出历史与现实的亲近感,使小说具有独特的反讽意味,来自于大众文化的娱乐。
最后,大崩溃揭示了多民族文化在碰撞交融过程中的残酷。小说向读者展示了文明选择的过程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沉重思考。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出了梁代几个皇帝对汉文化的传播,掌握政治话语权和经济文化资源的等掌权者对佛教传播所做的工作,也用大量的笔墨写出了北方几个政治集团对汉文化的借鉴与扬弃,用大量的笔墨写出了北方少数民族在保护或抛弃本民族文化上的犹豫与抉择。这让读者对南北朝史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有了直观的认识。叙述南北朝历史,无论是以文献的形式,还是以理论实验室研究的形式,都无法回避文明交融的话题。如前所述,从文化角度研究南北朝历史是南北朝历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那么文学应该如何表达这种交融过程呢?《大崩溃》选择拥有政治话语权的政治集团领袖,以他们为切入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心态、文化理念、生活方式追求,来展现这种交融过程。这次演出显然是成功的。作者没有说教,而是对拥有政治话语权的掌权者的文化选择做出了价值判断。而是用一种客观的历史叙事,把历史人物本身远远地展现出来,把自己对这种文化选择的判断隐藏在自己的历史叙事中,让读者在人物的命运、历史的发展、历史事件对人性的破坏或扬弃中去认知。在我看来,这是小说《大崩溃》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也可能是争议最大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描写了高集团。杨复在《落凤》一书中对北高启集团进行了总结。他说高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六帝二十八年”。“高家好像中了魔咒,王朝短命,君王昏庸暴戾,几代皇帝都没活过40岁。”“也有历史学家分析,高家患有遗传性精神病,世代相传,无法控制。再加上不受约束的权力,其行为更是荒谬不可思议。叛逆、乱伦、淫荡、嗜血这种超过接力赛的荒诞,贯穿了这些帝王的一生。行为几乎与禽兽无异,连他们的母亲娄皇后都恨之入骨,骂道:‘英雄的父亲怎么生下这些禽兽的儿子!”所有这些,在小说《大崩溃》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把对高政治集团的描写放在南北朝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北朝时期虽然多民族文化在碰撞中消长,但政治文明的进步却十分有限。无论是南梁还是北方政治集团,似乎都很少考虑政治文明。无论是哪个政治集团,总是以捍卫君主制为借口,来获得他人的支持。他们一旦获得政治话语权,就立刻抛开君主制,依然烧杀抢掠百姓。这种强权政治是不可能推动政治文明进步的。在我看来,小说《大崩溃》最重要的是对南北朝政治文明的质疑。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作者不站在任何政治集团一边,更不拿任何政治集团当“正宗”。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小说不是为任何阶级或阶层、任何民族或政权而写的。它力图反映这个大动荡、大崩溃、大融合、大重组时代的全社会成员和各族人民。各种复杂甚至矛盾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相应的行动”,“试图展现那个时代的全貌,包括频繁的民族和阶级斗争,狂热的宗教信仰,腐朽的火葬制度,人民悲惨的生活,各地的风俗习惯等。“文化的交融与文明的进步,应该包括政治文化的交融与政治文明的进步。为什么不同政治集团的斗争没有形成推动政治文明的力量?小说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启发我们往这个方向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崩溃》这部小说给我们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政治文明进步的思考因素。一个20岁的大学生,能把这样的思维因素抛在脑后,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