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孟浩然因其诗作《岁暮归南山》,这首诗惹怒唐玄宗的。
有一天,在皇宫太乐署任职的王维,见孟浩然因为科考落第心情低落,思绪颓然,便邀其入宫作客,品茗论诗,舒缓心情。正在这时,忽然听到太监来报,唐玄宗来了,要王维接驾。
这两人顿时大惊失色,毕竟皇宫禁地,外人不得随意入内,弄不好要受到责罚,孟浩然在慌乱中更是直接躲到了卧室的床底下。
唐玄宗一进来,王维见他心情很好,便没有隐瞒,乖乖地将实情告诉了唐玄宗,还在他面前把孟浩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番,说此人才学非凡,诗文俱佳。唐玄宗久闻孟浩然的诗名,便没有怪罪,让孟浩然出来相见,问他最近有什么诗作。
这对于科考失败却仍想求取功名的孟浩然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寻常人遇到这种好机遇,必定会吟诵一些积极向上的诗歌,表达自己的一腔抱负,然而,此时正是失意困顿的孟浩然牢骚情绪一上来,竟然念出了他在不久前写的那首《岁暮归南山》。
《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唐代: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释义: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这是一首怀才不遇的牢骚之作,尤其是第二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释义: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表面写自己志大才疏,实际上却是抱怨“明主”不“明”,使得自己怀才不遇。
所以,玄宗皇帝一听到这一句,顿时大怒:“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意思是,“是你自己没能应举求进,朕什么时候弃你不用了?怎么这样诬蔑我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约在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赏析: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释义: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释义: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
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央广网——央广网文娱 > 最新资讯>孟浩然为何一生未入仕?散漫任性 情商不高